间位结肠综合征
一、概述
Chilaiditi征是指结肠(多为肝曲)由肝前间隙或肝后间隙进入肝与膈之间。在引起腹部或胸部症状时(右季肋部隐痛、腹胀甚至消化道梗阻)称为Chilaiditi综合征(Chilaiditisyndrome),或间位结肠综合征或游走肝综合征。
年由希腊放射学家DemetriusChilaiditi首次在报道。发表机制:其原因并非结肠本身,肝下垂和结肠位置异常是形成本病的基础。肝的韧带过长、薄弱、缺无等发育异常使肝下移,肝膈间隙增宽,以致结肠嵌入其间,形成此病;膈肌的先天薄弱或膈肌麻痹为本病的促发因素;此外在部分肝硬化患者中因肝右叶萎缩明显,肝膈间隙增大也可见此症。国外报道该病的发病率为0.02%?0.2%。
临床表现:平时常无症状,部分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轻度腹胀,以餐后右上腹最明显。当嵌入的结肠发生梗阻时,常感到上腹突发胀痛难忍,并有憋气感及后背放射痛;经数小时至数日症状消失,而且大多于活动后突然消失疾病人群分布。中老年患者,尤其50?60岁多见。男女比例约为4:1。若非恶性肿瘤所致,预后良好治疗。对部分症状较重,并呈进行性、持续性加重,尤其在儿童时期症状严重,影响食欲,妨碍生长发育者,可考虑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固定肝和结肠,预后较好。症状轻者可不必治疗,经卧床休息,避免在食管中产气等,则大部分可自行缓解。
右膈下袋状气体密度影及环状黏膜皱襞影,随体位改变其位置无变化。若X线平片诊断有疑问,CT可确诊。
本病需与消化道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相鉴别
前者膈下气体透光区有一光滑边界(肠管壁),可见结肠皱襞,相对应肝表面有局部弧形压迹,改变体位图象改变不大,临床上无急性腹膜炎体征。
后者为膈下半月形透光影,肝表面无压迹,体位变动可使膈下透光区改变,临床上多有急性弥漫腹膜炎体征。
二、典型图像
来源:影像学园
——经典内容——
推荐阅读→新乡医学影像经典内容汇总
推荐阅读→《医学影像诊断学》本科教材视频解读
点击视频号,看影像科普
版权申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