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治腹胀法
原文:汪介臣,鼻冷涕泪,腹胀仍空,形色衰夺,脉微而涩,阳气已惫,浊阴日聚,为胀满不食,危期至速,勉拟通阳方法。
人参,茯苓,淡附子,淡干姜
疏注:鼻为肺之窍,鼻准又称明堂,明堂为脾之应。今脾肺之阳虚,故鼻冷。肾主五液,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液,入肝为泪,入肺为涕。今肾阳虚不能摄液,故涕泪交出。因阳气衰而脾不健运,浊阴日聚,故腹胀仍空。此即所谓“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胀”是也。因浊阴聚而胀满不食,无水谷之精微以养骸体,故形色衰夺。盖形成于肉,又“脾主肉”,未有脾衰而色不败,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加以脉微为亡阳之候,脉涩为精血已亏,似此而不危期至速者,鲜矣!叶氏犹勉拟通阳法者,真救人之心切!
方解:此乃足太阴、少阴经之药。亦即仲景之茯苓四逆汤去甘草之方。成无己说:“四逆汤以补阳,加茯苓、人参以益阴。”
按语:成氏解释茯苓四逆汤之方义,真简而明。本案乃阳气衰惫,浊阴日聚,故现鼻冷涕泪、形色衰夺、胀满不食等症。用茯苓四逆汤去甘草者,因甘能令人中满,且于通阳有碍。然不忌茯苓、人参者,因人身之阳根于阴,况人参能大补元气,茯苓能通阳利小便乎!
验案一则马某,男,57岁,医院职工。年5月3日初诊。
主诉:腹部剧烈疼痛已一周多。一周来,每当夜半两点钟时,即现脐周腹痛拒按,并自觉脐周现包块约二指宽大,至天明时,不药而痛止,包块亦消失;畏寒,自汗,舌苔白滑,质淡红,口和,大便溏,小便正常,两手脉沉弦而细。此系脾肾阳虚,浊阴凝聚之候。治宜通阳散寒之法,宗叶氏前方加味,即茯苓四逆汤。
党参30g,干姜10g,制附片10g(久煎)
茯苓10g,炙甘草6g
5月4日二诊:自诉服上方一剂后,脐周腹痛已大减,并未现包块。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再服2剂。
5月6日随访病人,据诉服前方后,诸症痊愈,并于是日已参加清洁卫生运动,自此以后,前症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症见当脐腹痛、痛时呈现包块而拒按、夜半时发作、天明即痛止,兼见大便溏者,此乃肾阳虚,无火以温煦脾土,导致脾阳亦虚,浊阴盘踞于脐腹所致。此即李念莪所说“当脐而痛为少阴肾”是也。因浊阴盘踞于脐腹,夜半阴气正盛之时,以阴助阴,故其痛乃发作;平旦阳气生长,阴邪渐退,故其痛乃停止。因浊阴凝聚于脐腹,故痛时现包块而拒按;湿浊上泛,故舌苔白滑;湿浊下行,故大便稀溏;脾肾阳虚,故畏寒汗出。脉沉弦而细者,因沉脉主病在里,弦脉主痛,细脉主气衰也。用茯苓四逆汤通阳通阳散寒,寒散湿除,阳长阴退,故诸病即愈。因叶氏前案为腹胀之证,故去甘草以防满中,本例为腹痛而非腹胀之证,故不忌甘草,且配党参可以补元气,配干姜、制附片可以缓痛。本例与叶氏前案证虽不同,但病机则相同,故仍宗叶氏前案之立法遣方而稍有变通也。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传煴百年
流行性感冒视频学习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