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记忆三华英用细节之功,拓护理

儿童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a_4642120.html

#人物小传#

华英,年出生于江苏武进。中共党员。常州护校护士专业毕业。医院副主任护师。历任小儿科护士长,医务处副主任,护理部副主任、主任。兼任江苏省护理学会护理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省护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年,被江苏省护理学会授予护理终身成就奖。

用细节之攻,拓护理之路

前言

相比一次成功的诊断、一次精湛的手术,护理工作似乎很难得到重视和肯定。事实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如医院的高度,医院的温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对华英来说,平凡的护理岗位承载了她一生的执着与坚守、光荣与梦想。从身兼数职、勇挑大梁的护理“尖兵”,到亲力亲为、攻坚克难的护理部主任,她始终以巾帼标兵的英姿奋战在护理一线,推动常州一院乃至整个常州护理事业的发展。

逐梦起航学海泛舟风扬帆

年,华英出生在武进卜弋桥。父母以务农为生,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大姐和四个哥哥,生活清贫却温馨。

然而好景不长,华英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寡母独自拉扯孩子,“大姐大哥没有读书,上面三个哥哥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回家干农活了。小哥因为年纪小,没什么劳动力,很早就被送到开店的亲戚家当学徒。”

华英在当地的卜青中学读到初一,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面临退学。想要读书的她,忍不住在学校嚎啕大哭,“心里真的又害怕又绝望,我个子小,地都种不好,回去能干嘛呢?”后来,学校教导主任张仲明了解到情况,同意减免学费,才得以继续读书。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华英无比珍惜,“那时候特别感激学校和老师,正好我体育好嘛,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的田径和篮球比赛,一心想为学校争光。”

年临近初中毕业,华英和同学约好一起考常州护校(现为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没想到,两个人都考上了。”当时,常州护校在省内很有名气,学制三年,面向常州招生,毕业则全国范围内包分配。但学生招得不多,华英所在的53届,只有一个班,40位同学。“我们52和53届学生只读了两年,据说是因为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护理人才缺乏,所以我们也做好了上战场的心理准备。”

尽管学制缩短了,教学上却没有半点马虎。起初主要以常规的高中课程为主,后来就加入了护理、解剖、营养等专业课程。“初上解剖课,大家都很害怕,有的同学直接就晕过去了。慢慢就顾不上了,背骨骼的时候,恨不得把骨骼标本上每块骨头都摸个遍,晚上把头骨标本摆在枕头边照样睡得香。”最有趣的是营养课,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做饼干、烘蛋糕。大家还分成小组比赛,这组烧糖尿病患者吃的菜,那组做心脏病患者的营养餐,看哪组做的又好吃又好看。每门课的考试评分则借鉴了苏联的5分制,每天都有小测试,老师现场出题,几分钟内答完交卷。因为课业繁重,华英和同学很少出去玩,周末也三五聚成一群,温习功课。

生活上却稳定又安逸。一日三餐跟着常州一院的职工在食堂里吃,8个人一桌,吃得很好。学习考试紧张了,校长朱志豪就会赶同学们去大礼堂跳交谊舞,“她是美国留学回来的,英语流利,思想开明。偏偏我们那时候年纪轻轻却是老古板,不肯去跳舞。”两年护校生活,让原本瘦竹竿一样的华英胖了好几斤,至今回想起来都是青春美好的回忆。

△同学合影(第二排右1为华英)

白衣芳华秉南丁格尔之烛

年8月,护校毕业的华英分配到了常州一院。“我们同批分配到一院的有18位同学,大家还闹小孩子脾气,觉得平时上课、实习都在这里,太熟悉了,恨不得离家越远越好。最后还是朱院医院人事科报到的。”

但真正接触护理工作,才发现远比学校学到的复杂和辛苦。华英最先分配到肺科病房,这里住的都是结核患者,“到病房做晨间护理要全副武装,戴着口罩、穿着隔离衣和脚套,给每个床位做清理,替换床单、枕头和患者的衣服。天天都是一身汗,所以我冬天再冷都用不着穿棉衣。”

上班两个礼拜,就开始独立值夜班。第一天晚上就碰到有位结核病患者半夜大咯血,“喷了我一身的血,但当时根本顾不上害怕,一心想着抢救患者。”生死一线的抢救,让华英深深理解了自己的职业肩负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并下定决心钻研知识、苦练本领。

肺科病房20多张床位,连护士长在内只有5、6位护士,要连值整整一周夜班和一周中班。因为没有机动护士代班,碰到危重患者抢救或同事突然生病,就要顶班连轴转。虽然辛苦,但工作流程很正规,“患者一日三餐的药,都由护士在病区的小药柜配。很多药都是上百粒的大瓶装,所以我们要专门制作每种药的报表,每天晚上都要盘一遍,当天发了多少,剩下的数量能不能对上号。”急性子的华英经常数得抓狂,“但规矩意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

后来,因为白喉、麻疹、脑膜炎、急性菌痢等传染病患者增多,医院成立新的综合性传染病病区。华英最先被选中,成为白喉病护理小组成员。“得这个病的都是一周岁左右的小孩子,7、8个孩子气管切开,一溜躺在病床上。”那时候住院除了危重患者,一律不许家属陪护,所以给患儿吸痰、静脉注射及大小便护理等全靠护士,而且每班只有一个人,护理工作很繁重。“设备也很简陋,患儿用的气管套管每3个小时就要拔出来煮沸消毒。吸痰器也只有一台,每帮一个患儿吸完,就要更换吸痰管,常常是刚轮流护理一遍,第一个娃又呼噜呼噜等着吸痰了。”

华英说,那时候每天的工作都要出一身又一身的汗,因为穿着隔离衣上厕所不方便,索性上班从不喝水。但她从来没叫过苦,“我原本是连书都读不起的农家娃,现在却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对党和国家特别感恩,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也觉得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

△年参加江苏省科技大会

常州代表合影(第二排左4为华英)

常州一院是常州护理事业的发源地。年,医院成立后,次年就附设看护学校,将专业护医院。此后,医院看护领袖和总护士长,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一院的护理理念虽然超前,却代代传承了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护理精神。“为无助哭泣的患者擦去眼泪,为无父无母的患病孤儿赶制棉衣棉裤,为没有陪护的危重患者打饭、喂饭……护理前辈用她们的言传身教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熟练掌握护理技术,那只算合格。真正的护士,还要让患者感受到医护者的温暖与力量。”她们秉南丁格尔之烛,让患者在寒冷的病途中宛如看到家的灯火,也让年轻的华英感受到了职业的神圣。

护理尖兵用爱托起生命之舟

年,华英升任儿科护士长。此后,先后担任巡回医疗队指导员、内科护士长、急诊室护士长……作为肯吃苦、能力突出又有领导才能的护理尖兵,她总是被安排在困难最多、最“棘手”的科室。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为了提高自己静脉穿刺的水平,华英仔细琢磨认真练习,成了科里有名的“一针准”,屡屡在救治患儿时大显身手。碰到新生儿送来儿科病房,她总是揪着心不敢睡,生怕暖箱里的宝宝病情有变化,“后来想出个办法,拿大头棉签伸进暖箱探查鼻息”。碰到急性菌痢的患儿因为高热昏迷抽搐,她给孩子挂水、酒精擦浴,夏天勤换冰水里浸过的床单帮助降温。家属们总是感慨,看到华护士长,心就定了!谁也不知道,华英刚刚升级当了妈妈,因为工作繁忙,她把自己的孩子留给婆婆照料,将满腔母爱倾注在科里的娃娃身上!

年,她从内科护士长调任急诊室护士长,建立了包括抢救、护理等在内的一整套急诊室管理制度。“受条件限制,当时急诊室和观察室都在一起,相当于一个综合病房,病床数在高峰期有40-70张,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一方面是患者病情各不相同,基础护理任务量大。护士需要认真细致、吃苦耐劳,比如心脏病患者不能平卧,只能半卧位吸氧。中风患者不能自理,每1-2小时要帮患者翻身防止褥疮发生,还要帮助清理大小便。另一方面是精神压力大,“护理工作必须及时、准确、迅速,有预见性。像脑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危重症患者,更要随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anga.com/fzjx/10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