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厚朴
拼音HòuPò
英文名CORTEXMAGNOLIAEOFFICINALIS
别名厚皮(《吴普本草》),重皮(《广雅》),赤朴(《别录》),烈朴(《日华子本草》)。川朴、紫油厚朴。
出处《本经》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原形态①厚朴
落叶乔木,高5~15米。树皮紫褐色。小枝幼时有细毛,老时无毛,冬芽粗大,圆锥状,芽鳞密被淡黄褐色绒毛。叶互生,椭圆状倒卵形,长35~45厘米,阔12~20厘米,先端圆而有短急尖头,稀钝,基部渐狭成楔形,有时圆形,全缘,上面淡黄绿色,无毛,幼叶下面有密生灰色毛,者叶呈白粉状,侧脉上密生长毛;叶柄长3~4厘米。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枝顶,杯状,白色,芳香,直径15厘米;花梗粗短,长2~3.5厘米,密生丝状白毛;萼片与花瓣共9~12,或更多,肉质,几等长;萼片长圆状倒卵形,淡绿白色,常带紫红色;花瓣匙形,白色;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雌蕊心皮多数,分离,子房长圆形。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长9~12厘米,直径5~6.5厘米,心皮排列紧密,成熟时木质,顶端有弯尖头。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种皮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②凹叶厚朴,又名:庐山厚朴。
与上种的主要不同点,在叶片先端凹陷成2钝圆浅裂片,裂深2~3.5厘米。
分布浙江、江西、安徽、广西等地。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
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
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
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
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厚朴树皮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朴酚、挥发油;另含木兰箭毒碱。凹叶厚朴树皮含挥发油约1%。油含β--桉叶醇、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及异厚朴酚。此外,尚含生物碱约0.07%、皂甙约0.45%。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厚朴煎剂在试管中,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其效力较黄连粉低5~10倍,但也有报告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效力大于黄连者;在豚鼠体内对炭疽杆菌有某些抗菌作用;对若干皮肤真菌在体外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病毒性肝炎也有改善肝脏实质病变的作用。其醇浸剂(1:~1:)在体外对结核杆菌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②其他作用
厚朴煎剂对小鼠及豚鼠的离体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亦有兴奋作用。静脉注射(0.05克/公斤),可引起兔,猫的血压暂时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此外,它还可能有箭毒样作用,动物死亡时表现垂头、四肢麻痹,麻痹作用可被士的宁对抗。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腹腔注射时为6.12±0.克/公斤,皮下注射为51克/公斤;猫的最小致死量,静脉注射平均为4.25±1.5克/公斤,口服时毒性很小。表示肠胃道吸收不完全。
炮制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姜厚朴: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净厚朴,与姜汤共煮透,待汤吸尽,取出,及时切片,晾干。(每厚朴斤,用生姜10斤)《雷公炮炙论》:"凡使厚朴,要用紫色味辛为好。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过。每修一斤,用酥四两,炙了细锉用;若汤饮中使,用自然姜汁八两炙,一升为度。"
性味苦辛,温。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大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太热。"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
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注意孕妇慎用。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复方①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②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斗门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甘草(炙)一两半,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陈皮(去白)二两半。上四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博济方》平胃散)
④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⑤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水煎服。(《保赤全书》)
⑥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鲍氏小儿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细服。(《梅师集验方》)
各家论述①李杲:"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②《汤液本草》:"《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果泄气乎?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③朱震亨:"厚朴,气药也。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④《本草经疏》:"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⑤《本草汇言》:"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故前古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呕逆泻利,虫积痞积,或肺气胀满,痰涎喘嗽,或胃气壅滞,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湿散胀,平土、金二脏,以致于中和也。""沈孔庭云:厚朴辛苦温燥,入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为首剂。然配他药,无往不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泄实满,故大柴胡汤用之: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故平胃散用之;与人参、白术、麦蘖同用,则治虚满,故调中汤用之;又同半夏、胆星,能燥湿清痰;同甘草、白术,能和中健胃;同枳壳、莱卜子能下气宽肠:同紫苏、前胡能发散风寒;同山查、枳实能疏气消食;同吴萸、肉桂能行湿燥阴,实有理气行气之功。但气之盛者,用无不验,气之弱者,宜少用之。"
⑥《本草经读》:"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鞭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至于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临床应用①治疗阿米巴痢疾据46例观察,用药3~9天后,有43例获愈,2例进步,1例无效。治愈者绝大多数在3天左右临床症状即基本消失。平均腹痛消失时间为3.8天,大便成形、粘液血便消失为2.7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3.2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天,大便镜检恢复正常为4.5天。但对阿米巴原虫是否有杀灭作用,尚待证实。治后有2例复发,仍以原法治愈。用法:将川厚朴制成煎剂内服,每次20毫升(相当于生药2钱),每日2次。对脱水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酌情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副作用:少数患者有轻微耳鸣及便秘,不影响治疗。
②用于制止针麻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鼓肠现象
试用厚朴粉于术前12小时1次吞服,体重50公开以下者5~7.5克,50公斤以上者7.5~10克。按此剂量用于36例手术,结果仅1例在手术过程中肠曲鼓出,使手术无法进行而改用硬膜外麻醉,其余在切开腹膜后肠曲不鼓,少数轻度鼓起,但轻轻一推即可将肠曲推上。术后一般在24~36小时间有肛门排气现象出现,自诉无其他不适。
摘录《中药大辞典》[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虚人腹胀,三补七消一个病人感冒后用了白加黑发汗,虽然不再畏寒流鼻涕了,但肚中老是胀满,不知是怎么回事,连喝粥肚子都胀。小指月脱口把《伤寒论》背出来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老爷爷点点头说,这脉虚中夹实可以用此汤,方证对应,其效必速。小指月说,为什么要以厚朴为君药呢?老先生说,胸满用枳实,腹满用厚朴。下气消腹中胀满,厚朴为最。这厚朴是除满要药,它苦降下气,消除积滞满胀,又能下气消痰平喘,既可以消无形的气滞湿满,又可以消有形的食积痰满,单味药有功,加到辨证汤方中更有验。张锡纯曾经亲自以身试药,感受到厚朴消除胀满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愚二十馀岁时,于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时腹中作胀,后于将作胀时,但嚼服浓朴六七分许,如此两日,胀遂不作。服浓朴辛以散之,温以通之,且能升降其气化是以愈耳。小指月随后把五味药连同剂量都写好了。老先生一看,指月五味药的剂量基本都一致。老先生笑笑说,把三钱的厚朴增到六钱,把三钱的党参跟甘草都变为一钱。小指月就疑惑了,怎么爷爷要调整这么奇怪的比例呢?老先生笑笑说,发汗后气虚,脾不运化,所以气滞,发而为胀满,这种胀满属于虚中夹实,张仲景用的是三补七消的办法,甘草人参扶正补虚,剂量宜小,过大剂量恐阻滞中焦,妨碍运化,但又不可无,无此人参甘草,中焦虚弱又得不到扶持。小指月又说,那厚朴生姜半夏为何剂量稍大呢?老先生说,这三味药是七消,除实消满,以去邪为主,治其实证主证,肺力大不足以把胀气消除掉。果然这病人服用一剂后,胀满就去了一大半,再服用第二剂,胃口开,胀满消失。老先生说,以前有个人患腹胀,一个医生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吃完后腹胀依然,于是请教陈慎吾老先生来诊断。陈老认为方子不错,唯独剂量有所不妥,便把9克的厚朴增大18克,9克的党参、甘草减到3克,再服用后胀满立消。可见胀满之症大都虚实夹杂,必须审别虚实,虚则培补之,扶助之,实则消除之,疏散之,这样补虚泄实,三补七消,方能将疾病调治。随后小指月又说,爷爷,有没有五补五消,七补三消呢?老先生说,当然有了,这要看他脉象跟腹胀情况,特别是不少病人手术以后气虚,所以容易痞满腹胀,脉象显示出细弱之状,虽有气机壅塞,脾虚不运在里面,你还得塞因塞用,用补气疏导法。小指月点点头,随后在小笔记本中记道: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医院。」就医院,医院去了,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
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躺在床上就好像没有精神动,她觉得她还有精神,又是给这个病人端水,又是给那个病人倒茶,又是给这个病人送饭,这都是同病相怜,都是同室的病友。但第二天傍晚医生告诉她,说你不是黄疸肝炎,你这个病没有传染性,她一听觉得原来我不传染别人,那别人传染我怎么办?所有的东西一概不收拾,医院去了。那医院以后,到我们急诊室,我们又是一个年轻的大夫,但不是头两天那个了,一看她这么黄染,说你别来我们这儿,医院,医院。她说小伙子,别害怕。我不是传染性肝炎,就往我们的大夫跟前凑,大夫就直往后退,那个大夫给我讲得很有意思,说你看看我这是什么病?我这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能不能在你们这里住院?这个大夫一看,医院的诊断,正好我那天晚上在病房值班,所以给我打电话,说:郝老师,你看你们那里能不能收这个病人?我下急诊室里一看,我说:好,这个病很少见,我们就收,就把她收进来了,其实叫人家老太太——人家那时还不到50岁,医院了。这个病,因为她有溶血,她就有贫血,但是我们给她输血,又不能够一次大量的输,你想想给她输血之后,用了别人的血液,用了别人的血清,更容易引发溶血,所以每次少量的输一点儿,过几天再输一点,这是一种输血的治疗。然后我们用了中药的治疗,也用了西药的一些治疗,试图改变她体内的酸碱度。治疗了一个阶段以后,溶血控制了,血色素也上去了,精神也不错了,我早晨查房的时候,她说都挺好,我说那你是不是准备出院?每天我到了下午下班的时候,总要到病房巡视一遍,等我下午下班,再巡视的时候,走到她床跟前,她又把衣服掀起来,拍这个肚子,鼓的圆圆的,说:「郝大夫,一敲梆梆的响,你什么时候把我这个肚子胀再给我治治,然后我肚子不胀了,我就出院了。」我说行呀,我给你治治,她说我这个肚子胀是怎么回事?我说我早晨查房你怎么不说呢?我的医嘱都开出去了,她说我早晨不胀,上午也不胀,就到了傍晚的前后会胀,我说那我知道了,你是脾虚,你看她有贫血吧,伸出来的舌头胖胖的,淡淡的,舌苔厚厚的(选用厚朴的指征),我说你是脾虚,运化机能低下,所以那痰湿内生,湿邪阻滞,气机不畅,因此就出现了这种肚子胀,我说你是个虚中夹实,我还真有办法治疗你这个虚中夹实。她说那你给我开方子吧,治好了我的肚子胀,我就出院了,那个时候我们要求病房有周转率,所以我盼着她快一点出院,我回去之后就开厚姜半甘参汤,可是那个时候的厚朴这个药特别缺,如果像我们年轻大夫,你要开上10克,再开上7付药,药房的老师傅就说,别让年轻大夫把厚朴给浪费掉,咱有钢用在刀刃上,老大夫开厚朴,你开多少我都有,年轻大夫要开每付药10g的话,他就觉地你要吃7付药,你就浪费了70克厚朴,药房里的老师傅特别心痛,那他就会说没有,所以我只能开6克,开6克每回都有,开10克他就把方子给打回来说没有,6克厚朴,生姜我不是不爱吃姜嘛,怪辣的,所以我也考虑到这个药的口感,生姜3片半夏大概是写了10克,这是个常用量,因为我考虑到她过去是一个溶血性黄疸,脾虚是明显存在的,党参用了20克,甘草大概用了6-10克,我现在记不清楚。这个方子开出去以后,一两天没什么反应,到了第三天上午,早晨我去查房去,(她)说郝大夫,你开的那个药,我已经吃上了,你开的那个药真厉害!我心里很高兴,以为疗效很好,可原来每天晚上还能吃一小碗粥,自从吃了你那个药以后,我昨天晚上连这一碗粥也给节约了,我说你再说一遍,她说我昨天晚上胀得更厉害了,吃了你的药,原来我还能吃一碗粥,结果昨天晚上连这一碗粥也不能吃了,你说的挺好,说我是什么虚中夹实,怎么用起方来不是这么一回事?我说我用方没有问题,怎么会症状更加重呢?我说我去问问我的老师吧?那个时候刚毕业很年轻,也不怕别人笑话,她说你快请教请教老大夫,看这是怎么回事?我就拿着这个病历,拿着我开的方子,去请教胡希恕老师。胡老那个时医院特别善于用经方的一个老前辈,我想在坐的有好多人都知道他,胡希恕老师,我去问他的时候,他一看我这个病历介绍,他呵呵笑了,他说你的辨证很对,可你的药方子,药也很对,但药量没有把握好,我说:老师,我怎么药量没有把握好呀?他说你还记得《伤寒论》原来的那个厚姜半甘参汤的药物的药量吗?我说老师我不记得了,能记住药物的组成,我自己觉得很满足了,老师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其实在这之前我根本不会背这个方歌。我说老师你说慢点,我记下来,从那儿我就把这个方歌记下来了。厚朴半斤,姜半斤,量很重,一参二草也须分,人参只有一份,而厚朴、生姜却是8份,剂量比例不是显而易见吗?我把剂量比例给颠倒过来了,补气的药党参用了20克,甘草用了6克,而厚朴、生姜只用了6克。胡老说你怎么用这么少的生姜、厚朴?我说,老师呀,我如果开厚朴10克,开上10克药,药房的老师傅特心疼这个厚朴,怕我不会用,所以他说没有,不给我拿药。他说,来,我给你签字,咱们厚朴用到20克,胡老签字药房的师傅就给。那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可知道,药房的师傅怕年轻人不会用这个药,给浪费掉,当然也可以说他有点势利眼。我说生姜用多少?胡老说生姜用15克,我说会不会太辣?胡老也是这么说,你是给她做饭,你是给她配药?所以生姜用15克,党参改成6克,把甘草改成6克,半夏用了15克,就这么一个方子。我说我现在请教了胡老师了,给这个病人说,还是我这5个药,剂量调了调,这个病人将信将疑,那就吃吧,第一天没有明显的效果,第二天、第三天肚子越来越不胀,肚子胀的程度越来越来轻,吃了7付药,晚上肚子就不胀了,她特别高兴,她说我肚子不胀了,那我要出院了。她那个时候是四五十岁,我那个时候二十来岁,她把我当成小孩儿,她说郝大夫,还要好好向胡大夫学习。所以这个剂量的比例给我极深的印象,而这个病人也给我极深的印象,我现在还记得她的名字,记的她的样子,所以厚姜半甘参汤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腹满的一张很好的方子。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的剂量比例。(摘自《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制阳光,消阴翳有个老爷子在夏天的时候,去参加一场宴席,饱食归来,胸中烦热,天气又很闷热,便把空调打开来,把衣服除掉。这样才够凉快,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一觉醒来,支气管哮喘发作,原来他的哮喘只有冬天才会发作的,像这种炎炎夏日根本不可能会发作的。
他便找来医生,医生说,是伤寒,用香薷饮解表,这汤方相当于夏月之麻黄,想不到喘得更厉害,又有医生说,伤食,用保和丸,消食化积,吃完后照样喘促难耐。这样一折腾,身体就更差,气都吸不上来,非常难受。老先生看了后,说,这内有食伤气滞,外有风冷伤表,该怎么办?小指月说,这左路脉很难摸到,右路脉却偏大,降不下去,应该是阳虚,浊气上泛。老先生说,那该如何用药?小指月说,温阳降逆气。老先生说,夏天炎炎热炽还能温阳吗?小指月说,如果阳气不足,应该以病人为本,不论冬夏。老先生点点头说,能够以人为本,这才是中医的精华。小指月引《伤寒论》说,喘家发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老先生说,如果是心阳不足,肺肠气机不降,用此汤方最能切中要害。这病人外感空调之冷,伤了心脏阳气,内有饮食过度,引起肠胃气逆不降,所以上冲肺部而喘,所以用桂枝汤强大心阳,扶正气,用加入厚朴、杏子,降胸肠滞气逆气。这样一边制阳光,一边消阴翳,一边扶正,一边祛邪,便可以离照当空,消散阴霾。这病人只吃了两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便喘促停止,胸闷得解。小指月说,爷爷,加杏仁可以理解,善于宣降肺气,加厚朴是怎么回事呢?老先生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当心肺有浊气逆气时,要通过降大小肠之滞气,这样腹气宽畅,胸中浊气就会下行,这样浊气不上逆,就不作喘矣。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许叔微医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真,为张遇所虏,日夕置于舟蝗板下,不胜险伏,后数日得脱,固饱食,解衣捉虱而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惭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罔知所指。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医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况此药热,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饿然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岂诳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
半夏厚朴打开痰气下行通路《医宗金鉴》曰,梅核气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一妇人,每次生气后,都觉得咽中有物梗塞胸闷,好几天都恢复不过来。这次又跟丈夫吵架,吵完架后,咽喉气堵,饮食不下,心慌心悸,胸闷不舒。医院又检查,又治疗,还怀疑有食道癌,但检查结果,却没有。这妇人就很疑惑说,为什么我老觉得咽喉部长了块东西,使劲地吐吐不出来,努力地吞也吞不下去呢?老先生说,这是梅核气。这妇人便问,什么是梅核气?老先生说,饮食不节,加上情绪变动,就会把胃中的痰浊带到咽喉来,中医叫做痰凝气滞。这妇人还是有些听不懂。老先生说,这痰就像一团浆糊一样,为什么有这痰呢?因为吃肥甘厚腻,鸡蛋牛奶油腻之品,不戒口,导致胃中痰浊多,中医叫鱼生痰,肉生火,这时你再跟老公吵架,咽喉就不舒服了。这妇人说,为什么吵架会咽喉不舒服?老先生说,你是不是每次吵架就脸红脖子粗,气降不下来。她点点头。老先生接着说,这叫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你气往上飘,痰就往上飙,你现在飘到咽喉还好,是梅核气,如果飘到脑袋上去,就脑血管堵塞了,那就麻烦。一个中风偏瘫,到时你就啥事都不用做了,有人照顾你。这妇人听了后,才算明白,她这病根子就是饮食不解生出来的痰,跟情志喜怒生出来的气交结在一起,结成像梅子那样的核,叫做痰凝气滞。老先生说,这生气是找病受,一点都不错。小指月说,爷爷,《伤寒论》讲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老先生点点头说,没错,这人舌苔白腻,又有齿痕,明显湿生痰,夹气郁,可以用疏肝理气,加化痰散结。小指月便把半夏厚朴汤方歌背了下来:半夏厚朴痰气舒,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此方除。这样边背方歌,便把汤方写了下来,原来这汤方五味药,再加大枣的话,就叫四七汤,以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四味药为主,加点姜枣调和中州,专门治疗七情气伤,痰气交阻。这样给她用上三剂药,她回去少吃鱼肉,多吃素,少生气,多爬山,这样服完药后,胸中满闷解除,咽喉梗阻消失,好像感到冲上来,堵在咽肺那团气,被吹散扫下去了。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半夏厚朴汤,以半夏厚朴为主要对药呢?这梅核气不是长在咽喉吗?用这治疗胃肠的药干什么呢?老爷爷笑笑说,半夏能够去胃中痰,厚朴能够去肠中大腹气滞,能够打开痰气下行的通道。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点灯不亮了,未必是灯泡问题,有时是下面开关的问题,正如咽喉痰气交阻,有时并不是咽喉那里多痰,而是肠胃中痰气不下,往上冲逆所致。所以半夏厚朴专降胃肠痰气,二药配伍,一个半夏乃下胃气如神,厚朴下肠气如神,所以它们能够打开肠胃痰气下行的通道,通过温降下气宽中除胀,很快就让咽中梗阻掉下去。正如你家中下水道如果通畅,那马桶里的脏垢,很快就冲下去了。小指月点点头说,原来这样,不用特意去治咽,却能够把咽中浊气降下去,这应该是上病下取啊!随后小指月便在小笔记本中记道:蒲辅周医案:杨某某,男,65岁,年10月28日初诊。10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4个月的治疗已缓解。在年曾复发1次,近日来又自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经检查无肿瘤。六脉沉滑,舌正苔黄腻。属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治宜开胸降逆,理气豁痰。处方: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炒莱菔子3克,薤白6克,降香1.5克,路路通3克,白通草3克,竹茹3克。10剂。一剂两煎,共取毫升,分早晚食后温服。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尔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煎服法同前。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蒲辅周医疗经验》)按语:老年男子患梅核气,可见本证不唯女子独有,因证见舌苔黄腻,湿热象重,故蒲老加黄连、竹茹、白通草、白芥子等清化之品,体现出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特点。
钻孔拧螺丝钉的智慧《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愚治冲气上冲,并挟痰涎上逆之证,皆重用龙骨、牡蛎、半夏、赭石诸药以降之、镇之、敛之,而必少用浓朴以宣通之,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有个中年人,血压高,眩晕,耳鸣,既服用降压药,又吃了大量的中药,仍然头晕不减,咳吐痰多。老先生一摸这双手脉势上越,如同放风筝。小指月说,这么冲的脉象很少摸到啊。老先生说,这是冲气上逆,这冲气上逆,一方面会导致脑部充血,另一方面会把身体的痰浊带上来,令管道经络堵塞,所以降痰气非常重要。小指月把他以前的方子拿出来看,只见病人也吃了大量的龙骨、牡蛎、半夏、代赭石之类重镇降逆之药,按道理逆气能够下消才对,可为何这脉势还冲得厉害,还降不下去。老先生,笑笑说,指月啊,你看你拿着螺丝钉,要把它打到木板下面去,你用铁锤子行吗?小指月说,不行啊,要用螺丝刀,只有旋转往下压,这螺丝钉才能顺利下去。老先生笑笑说,没错,这人体的气机就像转螺丝钉,身上的经脉不是纵横笔直的,而是弯曲回旋,正如肠道九曲十八弯。所以气机的升降绝不是直升直降,而是螺旋式地盘旋升降,正如山路十八弯一样,你用直升直降之药,身体便会抗拒,你得用些旋转的药气,才能把药力钻下去,就像金刚钻为什么能够钻穿水泥地板,螺丝钉为什么能够轻易地拧进木板,这都是旋转力加下压力的表现。小指月马上明白了,原来爷爷用这种物理力学的思路去取象用药,这样太有趣了。爷爷说,这半夏、代赭石、龙骨、牡蛎之品,就像下压力,压得再大,如果没有一个旋转力,照样钻不进去,所以稍微要佐以一两味能旋转气机之品,比如旋覆花、厚朴,这样气机的升降,就更加圆融无碍了。小指月点点头,老先生就在原方基础上行加了一点点厚朴,这样病人就奇怪了,我这药吃了不下一周,都没有把气降下去,你就加多那几克的厚朴,就能够画龙点睛吗?但病人看到老先生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就没什么疑惑了,便回去煎了这药来喝。这次喝药跟以前最大不同是老是排屁,排完屁过后,脑袋清醒,耳鸣眩晕之症俱消,脸也没那么涨红了,老容易吐痰的症状也减轻了。真是高手过招,就在一两味药之间变化啊!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浓朴(厚朴)解浓朴:味苦辛,性温。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浓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味之辛者属金,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金能制木,又能入肝、平肝木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其色紫而含有油质,故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一少妇因服寒凉开胃之药太过,致胃阳伤损,饮食不化,寒痰瘀于上焦,常常短气,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乾姜四钱、浓朴二钱,嘱其服后若不觉温暖,可徐徐将乾姜加重。后数月见其家人,言乾姜加至一两二钱、浓朴加至八钱,病始脱然。问何以并将浓朴加重?谓「初但将乾姜加重则服之觉闷,后将浓朴渐加重至八钱始服之不觉闷,而寒痰亦从此开豁矣。」由是观之,元素谓:寒胀之病,于大热药中兼用浓朴,为结者散之之神药,诚不误也。(摘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癫疯那里治能治好吗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