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阴阳,论五行,说世间百病。听得懂,学得会,建立中医思维,且听汶东讲述《黄帝内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阳虚,关于阳虚这个词,很多朋友都知道,但是很多朋友都有误解。这个误解主要源自于理不清楚阳和阳气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详细的给大家分析一下。
我们先说什么是气,气是什么?这个内容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有过讲解过,人体气的三种来源,首先是先天之气,也就是元气,然后是后天之气,也就是水谷之气,再就是通过肺吸入的氧气,这三种气形成了我们人体内的气的构成。气的主要作用大致有三个:一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二是稳固人体脏腑的作用,不使脏腑下垂的作用,三是固护人体肌肉毛孔,不使人受六淫邪气所伤的作用。
在《黄帝内经》中说肺主气,司呼吸。并且认为肺主一身之气。又说,肾为气之根,因为肾有纳气的作用,这个纳气主要指的是肾收纳气的作用。也就是深呼吸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出现肾不纳气的症状,就不能进入深呼吸,也就是呼吸在胸隔膜以上,不能进入丹田。这样就会造成人的呼吸短而急促,类似于哮喘病的症状。
下面我们说说什么是阳?
学习中医的朋友都知道阳虚这个词,比如说: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心阳虚等等。又比如,我们都知道阳气这个词,往往我们就把阳和气合在一起理解了,认为人体的气就是阳气,所谓阳虚就是阳气虚。我想大部分朋友是这么理解的。
这么理解有错吗?这个大致听起来好像是没错,但细一究起来,错误还不小。如果作为一个中医师也这么理解,这个错误就更大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的阳虚和气虚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比如,气虚的典型用药是黄芪,我们都知道黄芪有补气的作用。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而阳虚的典型用药是桂枝和附子,代表方是桂枝汤和四逆汤。因此,气虚和阳虚的用药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理解不清晰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那么,阳虚和气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也就是阳和气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中医所定义的阳,不是指的广义的阳,广义的阳指的是所有具备阳的性质的功能都被称之为阳,就比如说气,气就具备阳的特质,因此称之为阳气。
那么,中医所定义的阳究竟是什么?
《黄帝内经》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阳虚就会感觉怕冷,所谓外寒,就是内里阳虚的表现。一个人阴虚就会觉得身体里面热,而一个人体阳旺盛就不怕冷,但如果出现阳亢,也就是病态阳气过于旺盛,就会觉得外面很热,因此就不愿意穿衣服。就比如有一种内热造成的发烧就是这样,不能盖被子,不能穿衣服,觉得浑身热的不行。
阴盛则内寒,这个内寒指的是从里向外的发冷,外面盖多少床被子不管用,这同样表现在发烧的状态中。外面体温高,内里却异常的寒冷。所谓阴盛同样指的是阳虚,因为阳虚则阴盛。这就好比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就容易阴冷潮湿一样。因此,阴和阳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平衡的关系,一旦有一方亏损,另一方就会立刻显得亢盛。因此,阴阳是相互制约的存在的。
那么,阳虚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说: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遇到虚证,就需要用补的方法。遇到阴阳的一方太过强盛,就要用泻的方法。调理人体的阴阳虚实,使得阴阳平衡,就可以通达人体的气血,这样就会去掉人体的疾病和邪气。我们读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当中,郭靖所背诵的九阴真经当中有一段: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阳,中医所说的阳,指的就是人体的温煦作用,也就是阳有温暖人体的脏腑、肌肉乃至骨骼和四肢的作用,而这种热的传递,就是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我们的全身。而推动这种传递作用的就是气。因此阳和气的作用是不可割裂出来看的,但是阳和气的功能不同,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
因此,阳虚的主要表现就是怕冷,有的人是气虚,气虚的主要表现就是浑身无力,出虚汗,另外严重的气虚,就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甚至出现气不摄血导致的子宫出血,大出血等等。这些都是气虚的表现。当然也不排除一个人阳虚和气虚同时存在。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阳虚都和那些脏腑相关。我们都知道,肺主一身之气,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而肾又是先天之本。什么是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就是阴阳二气的根,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发育和长成的根在于肾。因此,阳的根也就在于肾。
我们都知道人体有两颗肾,中医认为一阴一阳。左肾为阳,右肾为阴,肾阳又称之为命门。因此,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命门之火可以生成元气,水火之宅,指的就是肾里分别住着人体的元阴和元阳,这里的宅是住所的意思。这里的水火,就代表阴阳。《黄帝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有阴的特性,火有阳的特性。这两者是我们最容易分辨和理解的阴阳。
而我们人体的温煦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体温,就从肾阳中发出来的,人体的阳气通道共分为三个,这就是三阳经,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经负责人体后背的温煦作用,足少阳胆经负责人体左右两侧的温煦作用,足阳明胃经负责人体正面的温煦作用,这其中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相互作用温暖我们的脏腑和肢体。这三阳经都是多气多血之经,这样有利于快速分散传递人体的热量,使我们的脏腑和肢体能够快速得到热量。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哪些脏腑容易出现阳虚的现象。我们先说肾,因为肾是人体阳之根嘛。那么,肾阳虚了会有什么表现呢?
肾阳虚又称肾阳不足。肾阳虚的表现主要是四肢冷,腰以下更厉害,肾阳虚的人面色发白或者黑而发亮,面色黑而发亮主要是阳虚导致的肾的本色上浮面部造成的,肾阳虚还可以导致神疲乏力,小便比较多,并且造成起夜,一般舌色淡而舌苔白。
引起肾阳虚的原因很多,有先天因素导致的素体阳虚,或者年老肾亏,久病伤肾等等。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中成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主治肾阳虚,兼有补肾阴的作用。当然,这个药也仅适用于初期患者,另外,还要辩证准确,这里再次强调,不具备辩证用药能力的患者不能自己服用,否则会把病弄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治,最后受苦的还是自己。
下面讲脾阳虚:
脾阳虚的主要表现是饮食无味,而且吃点就腹胀,胃部怕冷,喜温喜按,另外还有四肢不温,面色发白无光,口淡不渴,一天都不想喝水,而且小便少,脾虚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大便粘或者稀溏,严重的会完谷不化。什么是完谷不化呢?也就是吃什么拉什么,这个就比较严重了。
在中医的诊断就会发现,脾阳虚的患者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而滑,脉沉迟无力。这些都是阳虚的表现。脾阳虚,我们抓住三个主要特征,一个是胃怕冷,一个是大便粘,再一个是小便少。如果符合这三个特征,我们就可以朝着脾阳虚的症状上去考虑。请注意是朝着这个方向去考虑,而不是判断一定是脾阳虚。如果在符合前面的一些特点,就符合了脾阳虚的症状。
当然,患者生病,一定不会按着教科书去病,所以患者的综合表现一般都很复杂,所以我们这里是把脾阳虚这一个症状拆开来给大家讲清楚。而脾阳虚多会兼有肝胃不和,或者肝、心火旺的问题,因为脾胃为人体中枢,这个中枢出了问题,人体上下的气机就乱了。所以脾阳虚不仅是脾阳虚的问题。
下面我们推荐一个脾阳虚的成药,理中丸,理中丸有两种,一种是理中丸,一种是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增加了温阳的力度,因为附子大热,有发散寒邪的作用。
理中丸当中有: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主要作用是温中散寒,健脾益胃。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病。
下面讲心阳虚,
心阳虚的表现为:心慌胸闷,心跳缓慢,或者胸闷痛,口唇指甲青紫等症状。引起心阳虚的主要病邪是寒邪,寒邪可以引起心脉痹阻,胸阳不振,心阳虚的患者一般舌头颜色淡,而舌胖,舌苔白滑,脉象则显得沉而弱,这些都是心阳虚而受寒邪侵袭之象。
阳虚证的统一表现就是怕冷,而四肢冰冷,这个在所有的阳虚证当中,是统一的症状。治疗心阳虚证的方剂比较多,比如桂枝汤、桂枝甘草汤、是炙甘草汤等等,由于是中药汤剂,比较专业了,就不适合大多数患者理解了,因此,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在五脏阳虚中,常见的就是脾、肾、心这三脏,肺阳虚很少见,因为人体一旦出现阳虚,就及容隐引发气机不畅导致的上热下寒,这个时候反应到肺的表现往往是热,因此肺阳虚的情况并不多见。
另外,就肝阳虚,这个也不常见,我们都知道,肝脏的特点阴虚则阳亢,肝脏总需要用阴血养着,如果肝的阴血不足,就及容易引发阳亢,因此肝脏是阳又余而阴不足,所以不容易出现肝阳虚的问题。
好的,课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今天的课程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欢迎扫码加入—北京汶东中医工作室
汶东内经讲堂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