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医案是一个有待商榷的“成功”案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患者的病情已经明显好转,不再遭受烦人的折磨;其次这是完全运用中药干预治疗摆脱病痛的成功医案;最后要商榷和解释一句稍有偏颇的流行语: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
这里所说的人指罹患疾病,饱受痛苦折磨的人;明明白白的“死”指的是患者和医者都很清楚的知道疾病的起因、发病、发展过程、最后转归(结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改变疾病造成的痛苦状态;稀里糊涂的“活”指的是患者自已都不知道这疾病是由外感还是内伤造成的、用的什么中草药物、药物的什么有效成分通过什么作用机制让疾病霍然而愈,使人哑然失笑,异常开心。此处重点标记:有的时候稀里糊涂的人是患者,而非医者。患者对中医理论知识的少窥,使其不易明晰个中原由;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误导;也有在求医过程中患者对中医医者的失望,从而形成了这一句脍炙人口的流行语。万千大道,医者却独选此药,是巧合、偶然,还是中医理论指导之下的明朗?或许可以从下面的医案中寻求到答案。
首诊:.9.15
基本资料:某女,60岁
主诉:口干一周余
现病史:来诉近一周来经常感口干。有时胃胀,食欲减退。有时肚子(脐周)痛、酸、胀,而酸胀感次数发生较多。大便细软,一天一次。经常腰痛。去年肠镜示肠炎,胃镜示食道有息肉,并切除。医院及它处多次治疗,未见明显缓解。自诉只要吃治疗胃病或肠道病的药,立即会感觉难受--肚脐上方说嘈不嘈,说不出的不舒服。
查体:BP/80(左),舌边红苔薄白腐,阳寸弦久有陷感关弦稍有滑感尺沉弱弦,阴寸弱关弱弦有滑感尺沉弱久有涩。考虑为寒热夹杂,以乌梅丸主之。二副自煎。
二诊:9.19来诉服前药后未感胃部不适,晨起时脐周发硬,可来回窜动。食欲稍增。舌红苔薄稍黄,阳寸弱关缓弦有硬感尺沉弦稍细,阴寸弦弱关弦尺沉弱有涩;休息后阳寸弱涩点关弦稍细尺沉细,阴寸弦弱关弦尺沉弱。效不更方,前方继服。。。。
三诊:9.25来诉服药后脐周发硬情况缓解,窜动感减少。舌红苔薄黄,阳寸弦稍弱关弦稍细尺沉弱,阴寸弱弦关弱弦尺弱沉。因药物口感差,比较难喝,给以制成丸药服之。
四诊:10.26来诉肚子发硬及来回窜动感均明显减少,现需要按压才能查找或摸到约小指甲样大小硬点。近两天睡眠差,大便量时多时少,排出多时感食欲好。BP/80(右),舌红苔薄黄,阳寸柔弦稍弱关弦柔尺沉柔,阴寸柔弱弦关弦稍柔稍数尺沉弦稍数弱。仍以乌梅丸主之
五诊:11.12来诉服药后晨起时感胃部稍疼痛,胃部发嘈,舌红苔薄稍白燥,阳寸弦弱有气泡样关弦稍有滑感尺沉弱,阴寸弦弱关弦稍浑感稍数尺弱。继续服用,建议由每日三次改为二次。
随访:11.14号打电话知未减量,仍服用而无不适。
12.8号来诉情况可,肚子硬点未能触及,饮食较好,偶尔会感到胃部不适,不能说出具体情况,腰部较前柔和,不僵硬。大便、小便自觉正常。但是一直未看到大便中排出虫体。BP/85(右),舌红有点苔薄润,阳寸缓柔关稍柔弦数尺弱,阴寸弱浑关柔浑尺弱浑。
:此患者首诊时以口干为主诉,经治疗后诉说以肚子发硬为主,而且在后续的治疗中一直为主要不适症状。细询得知,肚子发硬已经有两年了。这是一个常见症状,为什么前医治疗无效呢?因此我考虑到厥阴病上去了,选用的也是经典方药乌梅丸。但限于西医没有做过大便寄生虫检查,且详细询问患者,未有过宠物的长期接触史,所以诊断为虫积的证据不足,只能认为是寒热错杂。那为什么会考虑到虫证的可能呢?此前我曾治疗过一例患者:在要开始排小便时,小腹部突然硬胀如石,而小便后硬胀块消散。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排出的大便中有寄生虫。因此在本例患者来诊时,综合前医治疗无效果的情况下,即考虑虫症的可能。虽然仍没有证据支持虫证诊断,但是治疗效果证明了用药的正确性,然而却只能判断为寒热夹杂。也就是说患者稀里糊涂的“好”了,这其实沾了前面医生的“光”,正所谓:倒霉医生看病头,幸运医生看病尾,我就是那个幸运的医生
再次强调,无论中医疗法,还是西医疗法,目的均在于快速的解除痛苦。本人无意贬低任何能迅捷改善身体状况的治疗手段,只不过是衷情于中医中药而已。现阶段如果在现代科技技术全面检查后,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可以去偿试一下“先贤智慧与实践结合的结晶”中医药的简单神奇疗法,可能会让你身轻如燕、健步如飞!!当然你对中医有兴趣的话,即使用现代技术检查明了的状态下,也是可以选择中医疗法的!
浪迹医涯点点滴滴汇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