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属中医的“久泻”范畴。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带脓血黏液,长期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慢性腹泻往往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营养缺乏而影响健康。
慢性腹泻临床辨证虽以脾为主,但与肝肾亦密切相关。常见有脾虚湿盛、脾阳不升、脾肾阳虚、肝脾不调、气阴两伤、滑脱不禁等证型,运用相应法则进行治疗。
温中运脾法
适用于中虚里寒、脾运不健的慢性腹泻。症见形体瘦弱,面色无华,精神倦怠,肠鸣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润,脉濡细。
常用方剂为温中祛寒、健脾助运的理中汤。随症加减:腹胀冷痛者,可加川椒、毕澄茄以祛寒止痛;寒积腹冷痛甚、泻下不爽有黏液者,配伍肉桂、大黄,温通以逐寒积。方中干姜宜用炮姜,取其性大热,守而不走,温中止泻作用更强。
病例:孙某,女,24岁,工人。自述腹泻三年余,大便日行3-5次,或泻下完谷不化,饮食减少。刻诊:形体瘦弱,面色少华,脘腹冷痛,大小鱼际之肉犹如刀削、软无弹力,舌淡苔薄,脉微细、重按无力。大便检查:白细胞(+),大量未消化食物。证属脾胃虚寒,健运失常。治宜温中祛寒,健脾助运。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子4克,土炒白术10克,肉桂3克,淮山药25克,茯苓15克,炒萹豆10克,赤石脂30克,车前草15克。9剂,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药后,纳增,止泻,面色转红润。再以饮食调理,一月后恢复正常。
益气升阳法
适用于脾气虚弱、清阳下陷之腹泻。症见食后即泻,大便溏薄,肛门下坠或脱出,伴有腹胀痛、神疲气短等症状,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升提清阳的补中益气汤。随症加减:食后即泻甚者,可加葛根、羌活,取其鼓舞胃气,又有“风能胜湿”之义;肛门下坠或脱出甚者,加重党参、黄芪、升麻、柴胡剂量,同时还可以用伏龙肝煎汤熏洗肛门;腹胀甚者,加枳壳、木香,以理气止痛。
案例:赵某,女,42岁,教师。自述因饮冷而患腹泻已半年,每日泻3-4次,大便溏薄或呈稀水样,午后解便则肛门坠胀。刻诊:面色白,少言懒语,肢体略浮肿,食欲不振,舌胖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大便检查:未消化食物(+)。症属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治宜调升脾胃,升阳益气。仿补中益气汤之意,拟方:炒党参10克,炙黄芪15克,焦白术10克,淮山药20克,炙升麻4克,柴胡2克,炮姜炭5克,制附子5克,煨葛根5克,陈皮5克,六一散15克。5剂,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另取灶心土克,水煎取液,先熏后洗肛门处,早晚各1次。药毕,诸症消失而告愈。
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失于固摄之腹泻。症见腹泻每日2-3次,首次腹泻每发于半夜至黎明,腹鸣隐痛,泻下便溏或夹有完谷不化,神色憔悴,畏寒,四肢酸软无力,纳可,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或迟细。
常用方剂为温肾暖脾、固摄的四神丸。随症加减:肾阳偏虚、下肢酸软畏寒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钟乳石等;脾阳偏虚、纳少体倦、气虚自汗者,配伍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炮姜等。如服上药而收效不显者,可用半硫丸5克,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
案例:张某,男,42岁。自述腹泻将近一年,每晨鸡鸣而作,泻时肠鸣隐痛,此次因饮冷症状加重而就诊。刻诊:便溏日行3-4次,完谷不化、偶夹黏液,食欲不振,腹部喜暖,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胖淡红,脉沉细弱。证属脾阳虚兼挟寒滞。治宜温补脾肾,佐以疏中导滞。方用:半硫丸10克,制附子3克,炒党参10克,炮姜炭3克,焦白术10克,淡吴萸2克,鹿角霜10克,广木香5克,防风根5克,焦神曲各10克,炙甘草3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取生硫黄如绿豆大小,嘱其服上药后,早晚各服1粒,温开水送服。
《温病条辨》载:“半硫丸通虚秘,若久久便溏,服半硫丸亦能成条,皆其补肾燥湿之功也。”临床多次验证,治疗肾阳衰惫的久泻,只要辨证准确,确能屡见功效。
抑肝扶脾法
适用于肝脾不调所致的腹痛泄泻。这种泄泻多见于女性,每因情志失调而发作或腹泻加重。证见腹痛泄泻,脘腹胀满,矢气频频,食少嗳气,苔薄白,脉细弦。
常用方剂为调和肝脾的痛泻要方。随症加减:腹胀嗳气甚者,加香附、佛手、青木香、玫瑰花等;胸闷、胁肋胀痛者,加柴胡、枳壳、郁金;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太子参、山药、萹豆、谷芽。
案例:李某,女,36岁,农民。平素胸脘痞闷、嗳气少,每遇情志波动而发痛泻。今因争吵恼怒,肠鸣作痛而就诊。刻诊:形体瘦弱,胸胁胀痛,痛即欲泻,脉弦细数,舌红苔薄黄。症属肝脾不调、木郁乘土。治宜抑木扶土。用痛泻要方加味:生白芍15克,防风10克,炒白术10克,郁金10克,柴胡2克,陈皮5克,制香附10克,宣木瓜5克,炒枳壳5克,紫菀3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3剂,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药后,肠鸣腹痛消除,大便次数正常,胸闷嗳气大减,药已中的,上方续服3剂。药毕,诸症消失而告愈。
酸甘敛补法
适用于久泻肝脾不和,继而气阴两伤的腹泻。症见既有面部肢体浮肿、神疲气短、腹胀等脾虚失健之象,又有阴虚肝热之症;泻下如酱、急迫不畅,口干思饮,颧红烦躁,舌红、光剥无苔,或舌边尖起糜生刺,脉弦数。
常用方剂由酸甘化阴、柔肝安脾之乌梅、木瓜、白芍、麦冬、石斛、茯苓、白术、山药、甘草等组成。随症加减:肝有郁热、舌红口苦、脉细弦数者,可加黄芩、黄连;阴虚肝热、脾伤脏寒、寒热错杂,兼见腹痛脘闷、心烦嘈杂者,则宜配入苦辛通降药物,如黄连、黄芩、干姜、花椒等,即临床所谓苦辛酸合法。亦可选用乌梅丸。
病例:王某,女,4岁。母代诉,患儿慢性腹泻5月余,日解大便4-6次,色黄褐如酱,饮食减少,口渴欲饮。刻诊:形体瘦弱,精神倦怠,哭闹烦躁,面色苍白略浮肿,手足心热,低热不退,咽部充血,舌红、光剥无苔,脉细数。症属久泻气阴两伤、肝脾不和。治宜酸甘益气敛阴。方用:乌梅肉4克,生白芍10克,生白术5克,生山药15克,炙黄芪10克,石斛10克,丹皮5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陈皮5克,炙甘草3克。8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大便日1-2次,但未成形,嘱其母每日用生山药30克,磨成粉同粳米煮粥饮服以善后。这是根据“肝肾同源”“唯山药脾肾双补”“山药能滋补肾经使肾阴足,而小便自利,大便自无溏泄之患”而选用的。
涩肠止泻法
适用于下焦虚惫、固摄无权、泻利不止之症。症见大便滑泄不禁、肛门脱垂等。可选用赤石脂禹余粮丸加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罂粟壳、五味子等均可酌情选入,也可以吞服震灵丹。本法主要用于虚症,故需与补虚药配合,方能发挥其作用。
1
END
1
审核:吴小红
文字编辑:邓汝铭
新媒体编辑:毛凯亮
文章来源:张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癜风什么中药可以郑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