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分享丨针灸传扬我们在路上

白癜风类型分期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43.html

点击标题下

共修分享-针灸传扬我们在路上

程氏针灸传承中心-第四代传承人-程凯IPC:好学生的标准:善于自我发现、提出问题,也善于自己思考、检索解决问题感悟心得:(下面是程氏针灸传承弟子发的学习感悟,最后是我的评注和解读)太白穴的穴性认识(共修-06-12)病例:患者金某,44岁,女,因“入睡困难8月余”来大诚中医就诊,经治疗后症状好转。近日因工作压力大,又出现入睡困难,伴晨起困倦乏力,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平素性情急躁,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舌体较大,晨起舌边有明显齿痕,脉缓。辨证:阳明、少阳经合病取穴:上巨虚、滑肉门、胆囊、侠溪、尺泽、阴郄、气海、百会、印堂、太白跟诊感悟:虽然此患者以入睡困难为主症,但困倦乏力,脘腹胀满,食后为甚,舌淡苔白腻,晨起舌边有明显齿痕,脉缓等提示脾虚,因此程老师在方中配了双侧太白穴,浅刺至人部,穴位有胀痛感为得气,留针20min。跟诊后认真思考程老师选穴的奥妙,现将自己的感悟分享如下:为什么选择太白穴?《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即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穴性属土,又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原穴与脏腑之原气密切相关,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因此脾脏的疾病可用足太阴脾经的原穴来治疗。又因脾主运化,故针刺脾经的原穴太白具有“醒脾”作用,能治疗脾胃虚弱,湿浊内生的病证。已有研究观察电针太白穴对脾虚证家兔的作用,发现该穴不仅可以提高血清淀粉酶活性及小肠吸收功能,而且还可以提高血清胃泌素含量,从而达到改善脾虚证的目的。而我们知道胃泌素是由胃窦及十二指肠近端粘膜中的G细胞分泌的,能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胃窦部运动,同时抑制幽门括约肌运动。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太白穴的特异性“醒脾”作用。为什么采用浅刺?这可以从脾主升清的生理特点来解释,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因此,要发挥“脾升清”的生理功能需要浅刺,其用意是激发脾气,进而达到“醒脾”之功。这与中药佐用小剂量芳香类药物,醒脾升清,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主方以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山药等补益脾胃、渗湿止泻,同时佐以小剂量的芳香之品砂仁,以醒脾化湿。又如《正体类要》归脾汤中,在补气养血药中佐以少量木香,理气醒脾,以助脾运化升清。上述两个经方中的砂仁和木香,则与程老师针刺处方中的“太白”相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太白穴属土穴,主醒脾除湿。脾为土脏,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他脏腑有赖于脾的运化。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对各类虚证,我们可以加用浅刺太白的方法,达到“醒脾”之功,进而增强全方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脾与“长夏”相通应,因此在夏至-处暑的季节,无论患者属于何经的病证,都可以加用太白穴,“醒脾除湿”。我对太白穴性的补充解读:太白Taibai(SP3)(输、原穴)位置??在足内侧,第1跖指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图72)。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太白为原穴,当应足太阴经脉病候,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等,但查足太阴足部诸穴,均应脾土之性,脾主运化,故诸穴擅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脾胃疾患。那么,太白有何特点?针刺方法有何特殊要求?太白为输穴,主体重节痛。《黄帝明堂经》中记载太白主:“身重,骨痿不相知”、《循经考穴编》中记载太白主:“脚气红肿”;脾主运化,又主肌肉四肢,实与代谢相关,故太白所主关节疼痛,多有“重”、“肿”之象,应现代医学痛风、糖尿病、类风湿等引起的关节疼痛,而此类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引起的关节疼痛,恰以局部红肿为特征,又多先发于手足关节,以足大趾处的第一跖趾关节更为常见,正应太白健脾助运、利水消肿之性,亦与古人总结的五输穴穴性规律中“输主体重节痛”相合。但太白位置表浅,针刺不深,却痛感较明显,似与他经输穴治肿痛之症时的深刺法相异,概其性不同于他经输穴局部深刺以通经活血、化瘀止痛,而通过其醒脾之性,增强代谢而获效。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好发于女性更年期阶段的痛风型关节炎,多初发于足大趾内侧,其症最在足大趾,但其病本病位实在身体代谢机能(脾之运化功能)是否健运。另外,太白很少在针灸处方中做为主穴使用,或单用本穴治疗某症,概多取其醒脾之性,辅助起效。故,太白穴性,醒脾为要,区别于大都的通腑泄热、公孙的调和脾胃,以及阴陵泉的健脾利水之性等,针灸处方中多辅之,功如方剂中砂仁、木香之功。

程氏针灸文化传承学员--陆燕IPC: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家庭实用刺血方法共修内容:刺血方法与技巧分享感悟心得:

对于针灸初学者,刺血疗法操作简便,易学易懂。通过刺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在没有接触之前,会有一些心里障碍。最常见的就是觉得有点可怕,不敢,怕疼。

局部酒精棉球消毒后,可以刺血,初学者常见的问题是,刺得疼,还挤不出血。就像我刚开始一样。实践一段时间,再加上平时袁医生点拨,去年又去北京田大夫示范教了一次,总算悟到点诀窍,分享给初学者。

1、工具:自我治疗方式刺血疗法一般用一次性采血针,直接点刺,用完就扔掉,方便。“程汁百宝箱”和淘宝网上都有,价格很便宜。

2、先在要刺血的部位,如手指脚趾耳轮等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这样挤血会比较顺畅,也比较容易放松。

3、局部消毒:酒精棉球消毒,酒精棉球还可以擦血,消毒后不要扔掉。

4、最关键的是怎么刺血才不疼?

①一要稳。拇、食二指捏住针柄,要两个手指用力捏住。

②二要准。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基本贴着刺血部位,这样想刺的点不会有太大偏差。。

③三要快。快的诀窍是翻手腕,左右翻动手腕而不是上下翻动手腕。

5、怎么挤血?初学者有没有碰到挤不出血的情况,我一开始也是这样,千万不要按着指甲挤,指甲按着生疼用劲也挤不了几滴血。血管最丰富的是在手指侧面,所以,自己操作的话,抵住指面,向刺血点方向顺着捋推就好。耳尖等也同理,顺着耳轮向刺血点方向推捋。

6、刺哪里呢?最关键的是要学会经络病位的辩证,大部分是循经刺血,也有表里经,还有经外奇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经络穴位知识吧,到时你就会自己判断刺哪里了。

举溃疡一例供参考。

溃疡部位

病位

穴位

手法

唇周

肠胃

商阳

刺血

唇内

关冲

刺血

舌下

下焦

血海、委中

拔罐、刺血拔罐

舌面

舌尖

少冲、中冲

刺血

舌两侧

肝胆

少冲、关冲

刺血

舌面中间

脾胃

少冲、商阳

刺血

舌根

肾、膀胱

少冲、委中

刺血、刺血拔罐

涌泉、太溪

点揉

溃疡伴口干

肺、肾

照海、列缺

点揉

程氏针灸传承中心-第五代传承弟子-秦卓跟诊心得:今天跟诊遇到一个很常见的病例却纠正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错误的认识。

病例简要介绍:患者女,65岁,腰痛10余年,双膝内侧痛,不能久站。诊断:骶髂关节紊乱又是一个骶髂关节紊乱的病例,每次在给这类患者做治疗的过程中,老师总会在骶髂关节上端选择两个点进行针刺,由于这个部位按下去像一个大的筋结,我一直以为就是个关节囊,也没多去留意,所以逐渐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今天回来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篇博士的论文,骶髂关节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里面关于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尤其是韧带的观察描述的十分细致。重点在于当我看到”骶腰韧带”这个名词时顿时让我幡然大悟!原来老师经常扎的那个部位并不是什么关节囊,而是骶腰韧带的止点。论文中介绍的很清楚:“骶腰韧带厚而坚韧,起始于第5腰椎横突,分为两支,其中一支横行放散至髂嵴后半,而另一支斜向内下放散至骶髂前韧带表面。两侧的骶腰韧带如同吊索般悬吊着骶骨,以防其过度下沉,主要起到限制骶髂关节矢状位活动的作用。”这一段话充分解释了为何当骶髂关节高低不平的时候老师往往会针刺这个部位的原因,即通过针刺骶腰韧带在髂骨的止点,松解该韧带,从而调节由于骶腰韧带紧张所导致的两侧骶髂关节的不平衡。

欢迎成为程氏针灸文化传承学员,和我们一起探究领略经络穴位的奥秘。如果您愿意,可以试听一节程门解穴的全部在线课程,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anga.com/fzfx/5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