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奶奶瘤一例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

影像时间

病例展示

患者,女,64岁,一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部不适,性质为腰背部钝痛,休息热敷后好转,否认恶心呕吐、腹胀、呕血黑便等症状体征,近日跌倒致腰椎骨折来院就诊。CT示:胰腺尾部见一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与胰尾呈杯口状交界,内见多发分隔影,增强扫描可见多个小囊状未强化区,病灶中央可见结节影,实性部分及分隔呈不均匀渐进性明显强化。病理结果:浆液性囊腺瘤,切面灰白色,局部呈蜂窝状,大小约为11.5*7.3*6cm,神经/脉管侵犯(-),周围脂肪组织中未见肿瘤成分。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serousmicrocysticadenoma,SMAP)是有胰腺导管上皮分化特征而归属于胰腺外分泌部发生的少见肿瘤,属于浆液性囊腺瘤的一种特殊亚型,女性居多,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发生部位最常见于胰体或胰尾部(50%~75%),胰头也可发生。

病理表现

SMAP肿瘤切面呈蜂窝状,由众多直径在0.1~0.5cm小囊构成,囊腔内含有清亮液体,囊腔围绕组织中央呈星状瘢痕排列。镜下显示囊壁内衬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细胞无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囊腔之间为宽窄不一的梁状或片状纤维间隔,可伴有玻璃样变、黏液变性。囊壁被覆细胞经淀粉酶-过碘酸雪夫染色(PAS)呈阳性,经淀粉酶消化后的PAS染色呈阴性,证实其胞质内富含糖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如CK7、CK8及EMA等通常呈阳性,而CEA、Vimentin等通常呈阴性,Ki67阳性指数通常1%,说明此肿瘤增殖活性低,属于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

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可触及腹部包块,伴有恶心、呕吐等。

影像表现

CT表现:单发的分叶状肿块,含多个低密度微囊和等密度间隔,最大囊腔直径一般不超过2cm,纤维间隔可融合形成中央放射状瘢痕结构,部分伴日光放射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内容物强化不明显呈水样密度,间隔因延迟强化而显示清晰,肿块呈蜂窝状改变。MRI表现:肿块边界清,T1WI呈低信号,T2WI微囊呈明显高信号,间隔形成的中央瘢痕和钙化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的分房状改变,以延迟期表现更为明显。病灶与胰管无交通。胰尾可见一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晰,边缘呈分叶状,病灶中心可见结节状钙化影,病灶内可见多发分隔影,增强扫描分隔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未强化。胰头可见一团块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边缘可见浅分叶,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个分隔影,病灶中心可见结节状实性成分,增强扫描分隔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胰头可见一团块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影及多个分隔影,增强扫描囊状低密度影未强化,分隔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

老年女性,胰腺体尾部多发,多个小囊性囊实性病变,界清,CT低密度,MRIT1低、T2高信号,偶见肿瘤中心星状瘢痕或钙化,增强实性部分及纤维间隔强化,与胰管不通。

鉴别诊断

(1)黏液性囊腺瘤:「妈妈瘤」,多发于中年女性,多位于胰体、尾部,体积较大,有包膜,表现为多房水样密度或信号的肿块,囊内信号可不均,可能与囊内出血或蛋白成分有关;囊壁及囊内间隔较厚,可伴壁结节,增强扫描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囊壁弧形钙化或囊内不规则钙化为其鉴别要点。(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爷爷瘤」,老年男性多见,CT表现为单囊或分房多囊状肿块,伴或不伴壁结节,因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产生大量黏液致其不同程度扩张,MRCP显示病灶与胰管不相通。(3)实性假乳头状瘤:「女儿瘤」,年轻女性多见,表现为密度或信号不均匀的囊实性肿块,有包膜,MRI对显示瘤内出血敏感,因病理上实性成分和假乳头之间形成假菊形团,故具有类似于海绵状血管瘤延迟强化的特点。(4)胰腺癌囊性变: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胰头部,边缘模糊,与正常胰腺分界不清,易引起胆胰管扩张,侵犯周围组织,肿块可由于乏血供而强化不明显。(5)假性囊肿:胰腺炎病史,胰腺或胰周囊性病灶,常为单房液性密度,部分可有分隔和钙化,但当假性囊肿合并感染时,均匀环状增厚,囊壁强化程度较明显。

作者

汪小二

内容策划

小雪球、彭龙

题图来源

图虫创意

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

投稿及转载

medical_radiology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anga.com/fzfx/8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