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男,57岁,间断上腹胀痛1月余。
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阵发性,进食后症状加重,无反酸、打嗝、烧心,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夜间痛及腰背部反射痛,上述症状反复发作,与季节变化无关。患者自发病以来,睡眠差,食欲可,大便小便正常,体重下降(具体不详)。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及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出生于原籍,无疫水接触史,吸烟饮酒多年,具体不详,否认性病史及冶游史。
适龄婚育,配偶体健。
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影像图片
增强CT检查看到胃大弯侧胃壁增厚,分界不清,病灶内含有气体及液体密度影,胃大弯侧有破口与肿瘤相通。胃壁较大范围增厚,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明显。
您的诊断为:
网友精彩分析
肺穿穿~小韩:病史详细,图片清楚,先赞一个??病灶大了定位困难,这个病变主要位于左上腹部,脾胃韧带区,增强检查看到胃大弯侧胃壁增厚,分界不清,首先考虑胃来源。然后定性,我们能够看病灶内含有气体及液体密度影,增强检查看到胃大弯侧有破口与肿瘤相通。胃壁较大范围增厚,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明显。以上符合胃肠道间质瘤改变,病变超过10cm,恶性可能大。鉴别诊断淋巴瘤和胃癌吧。淋巴瘤特点是胃壁弥漫增厚但胃腔狭窄不明显,周围淋巴结多见。胃癌可以穿孔,但周围腹膜炎症不明显,不太符合。期待病理。
又见三人行:肿块巨大,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散在气性密度影,可能病灶与胃腔相通,病灶实性部分中度强化,邻近脏器推挤,考虑胃浆膜下间质瘤,请指教。
wjh:分析如下
1.病变体积较大,主要位于左上腹腔内,胃组织受压
2.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可以看到坏死及积气
3.病灶表面溃疡形成,与胃腔相通
4.增强后病灶整体呈中度强化,以门脉期强化明显
5.病变周围比较干净,未看到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浆膜面,向腔外生长,表面溃疡形成,内部坏死。
鉴别诊断:
1.胃肠道淋巴瘤:主要是胃壁的增厚,呈弥漫性,但是肠腔或胃腔梗阻症状不明显,典型者为夹心面包征
2.胃癌:上皮来源,以浸润为主,体积很少长这么大,早期常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周围侵犯。
病理结果
肉眼所见:(胃肿物)结节肿物一个,大小约24x19x7.5cm,临床已切开,切面灰白灰褐细腻,部分质地糟脆。肿物一侧附部分胃壁组织,面积约14x9cm;距胃3cm处可见脾,大小约12x6.5x3cm,脾门处与肿物粘连。
病理诊断:冻对、冻剩组织:(胃肿物切除标本)恶性梭形细胞型间质瘤,核分裂10/50HPF,肿瘤中心有较大坏死灶,外生性,侵及胃壁全层、累及浆膜、大网膜。
免疫组化:CD(+++),CD34(+++),DOG-1(+++),Desmin(-),Ki-67(密区+≈30%),S-(-)。
小结
Dbdp:
1.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为外生性(最常见,如本例)、壁内或者内生性(最少见);与平滑肌瘤等病变影像学不易区分,除非出现转移性病灶或者明显的侵犯(如本例)。
2.CD阳性是GIST的确诊指标。CD——95%GIST阳性;CD34——70%GIST阳性。
3.要点:间质瘤常见坏死,显示黏膜下溃疡或者较深的空腔,后者与胃腔相通(如本例所示)。所以就会有——病灶腔内含气/气液平面/口服对比剂可见对比剂进入空腔等表现。本例中可能由于病变含气的原因可能使大家误认为是胃腔内的气体;还有是因为上传图像有限,不利于观察的原因。
4.术后半年复查:转移瘤与原发肿瘤表现相似。
5.术后一年复查:GIST特点:口服格列卫(伊马替尼)治疗后转移瘤可能与囊肿的影像表现很相似----本例即有此表现,可以与半年复查图像对比看,原来的软组织影现在已经是液性密度了。
更多医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