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殿 http://pf.39.net/bdfyy/zqbdf/161208/5110090.html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丸)
非处方药。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陈皮、生半夏、姜制厚朴、茯苓、甘草浸膏、大腹皮、干姜汁。水剂:为酊剂,含乙醇。每次1支(每支10ml),日2次,用时摇匀,滴入咽喉或直接口服,或兑开水~ml,稀释后待温服。
口服液:即合剂,不含乙醇。每次1支(每支10ml),日3次,口服。
软胶囊:每次2-4粒(每粒重0.45g),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浓缩丸:每次8粒(相当于原生药3g),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水丸:每次1袋(每袋重6g),日3次,温开水送服。
滴丸:每次1~2袋(每袋重2.6g),日3次,温开水送服。
小儿建议用口服液,根据年龄适当减量,用成人的1/3或1/2量。若用水剂,每次1/5支,兑温开水稀释后服。
任何人群
形貌:体型偏胖,面色黄黯,疲倦貌,平时易咯痰。
症状:
①头昏头重头疼,周身困倦,或面肢浮肿;
②胸脘痞闷,咳嗽气喘,或脘腹胀痛;
③咽痒,或咽中黏腻,或咽痛如刀割,但咽部不红,鼻塞喷嚏,流清涕;
④恶心欲吐,或呕吐,食欲差;
⑤腹泻、水样便,但臭味不重,次数或多或少;
⑥经期小腹部冷痛、喜热敷者。
舌象:舌淡红,苔白厚腻。
脉象:浮细。
内科疾病:中暑、急性胃肠型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肠炎、哮喘、特发性水肿。
妇科疾病:痛经、经前水肿、妇人特发性水肿、产后腹痛。
五官科疾病:急性咽炎。
儿科疾病:小儿胃肠型感冒发热呕吐、小儿疳积。
①预防中暑及哮喘发作,当夏天湿度超过50%,平时肉食偏多,痰多者,或哮喘患者夏天易发者,可以用藿香正气水1/2支,开水ml稀释后温服,每日早饭后1次。
②哮喘急性发作,因吸入过敏原、受寒冒湿等原因,突然胸闷喘憋,可即吞服霍香正气丸合香砂养胃丸,各1次量,另用生姜1片(1元硬币大小)、核桃1枚嚼食。
③急性咽炎,自觉咽喉突然疼痛或有异物感,可用藿香正气水直接滴至咽部,感觉舒服、症状缓解,则继续,直至症状消失,若滴入后症状加重,改用板蓝根颗粒或银黄颗粒等清热利咽剂。
④小儿受寒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泻,腹胀,小便不黄,舌苔白厚,可用藿香正气水2支,加入浴盆水中泡澡。
⑤痛经,因经前过食生冷,或受寒,突然小腹剧痛,月经下而不畅,可用霍香正气水1支,兑ml开水,热饮。
⑥北方干燥地区受寒后感冒咽痒咽痛,鼻塞喷嚏,建议用藿香正气水1/2支或1支,加感冒清热颗粒1袋,一同开水冲服。
①热性火性体质者,平时牙龈红肿,口腔易溃疡,鼻衄,小便黄赤,有尿血病史、感冒后易咽喉肿痛,咳嗽黄痰者不宜服。
②急性腹泻,水样便,腹胀肠鸣,但无头昏胸闷等表证,舌苔白厚腻者,本药通常无效。
③腹泻,伴阵发性腹部疼痛,大便臭甚,里急后重,或有脓血便,口干渴者不宜用。
④驾车时建议不用水剂,改用其他不含乙醇的剂型。
⑤感冒咽痛,服后痛甚,感冒症状加重,口干者停服。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1.感冒头晕头痛(史欣德医案)
多年前冬天某日,江苏盐城学生熊兴江来电:父亲60多岁,近日头晕、头痛厉害,有高血压病,长期用降压药维持,血压情况良好,但最近血压突然升高,加大药量也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故向我咨询。
问:面色、精神状态、大便、舌苔情况,告知:面色比平时黯,精神差,倦怠感明显,大便偏溏,舌苔白腻。嘱用:藿香正气水1支,用开水ml冲泡,待温服。
学生表示疑惑:父亲是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为何使用藿香正气水?答:江苏沿海地区冬天湿冷,家中又无暖气,你父亲突然头晕头痛,应该是寒湿之邪所致,症状吻合,因此可以放心服用。结果次日学生来电,高兴地告诉我,其父头晕、头痛症状明显减轻,血压也下降了。再服1天后症状消失。
2.哮喘、感冒预防(史欣德医案)
老父亲西医外科医生,60多岁退休后,每年夏天遇闷热环境即哮喘大发作,至冬天则感冒鼻塞流黄涕,甚则失音。平时喜欢肉食,舌苔厚膩,有高血压、胃炎等病史。建议其平时常备藿香正气水、感冒清热颗粒,一遇咽痒不适、咽发紧欲喘,或打喷嚏时,即刻用藿香正气水滴入咽喉,或用藿香正气水1/2支、感冒清热颗粒1袋冲服。
另,荤食略感过量,即加服保和九,坚持至今80多岁,哮喘未再发作,冬天也不再流黄涕,原来入冬手掌脱皮开裂也不再发生。常常对我感慨中医预防方法的“伟大”。
3.急性胃肠炎(熊兴江医案)
某男,33岁。因恶心、腹痛、腹泻1天,于电话中咨询病情。告知出差前一天,曾经加班熬夜,并进食冰西瓜。次日晚上发病,出现恶心、腹痛、腹泻,自觉恶寒、发热,体温未量,纳食可,食后半小时就腹泻,大便6-8次/天,小便可。舌脉未见。嘱予藿香正气软胶囊6粒温水送服,覆被取汗。大约半小时后,浑身汗出,恶寒发热消失,夜间恶心、腹痛、腹泻均有减轻。后嘱次日晨起将剩下的4粒藿香正气软胶囊温水送服。服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2次/天。
4.急性肠胃炎(张敏医案)
本人自中学起,因服大量寒凉药后损伤脾胃,经常患肠胃炎,稍有不慎,即上吐下泻,水米不能进。医院急诊,静脉注射抗生素、维生素B6等,迁延数日,方能好转,痛苦不堪。
8年秋,本人正就读于中医药大学,因饮食不慎,突发恶心呕吐,腹泻,卧床不起,起则欲吐,舍友们见状非常担心,医院急诊。因惧怕输液未从。忽想起藿香正气水中有苏叶、半夏、陈皮、生姜数味止呕圣药,能化湿和中,止吐止泻。即让同学找来一支藿香正气水,直接滴喉咙数滴,热辣辣的药汁下咽后,便觉恶心欲吐慢慢平息。数十分钟恶心已不明显,起床把剩下的半支藿香正气水挤到半杯热水中,一饮而尽,一场来势汹汹的急性肠胃炎就此结束。值得一提的是自此至今,肠胃炎再未发作,不得不感叹藿香正气水的神奇。
5.晕车(张敏医案)
本人有晕车的毛病,每次坐汽车,即头晕呕吐,非常麻烦。学中医后,了解到藿香正气水有很强的止吐作用,每次出门坐车,都随身携带,感觉晕而欲吐,随即取出藿香正气水1支,仰头滴数滴至喉咙,药汁下咽便觉胃气下降,晕吐感止。
6.发热头痛吐泻(孙子正医案)
邻居王某,男,15岁,山东枣庄人,高中学生。20年8月某日,运动后饮用冰镇饮料、回家洗凉水澡后又吹空调、半夜发烧,头晕头痛,目不能视,上吐下泻,全身乏力。医院检查了头部CT、胃镜、血象等均正常,西医诊断为食物中毒和神经性头痛。用抗生素后腹泻、吐加重,建医院治疗。其母未从,带儿子找到我,问有无办法。查孩子形瘦,面色灰白,闭目,厚衣,舌苔厚腻,唇色淡,脉沉滑。自述:怕光,不能睁眼,见光则眼酸,恶心。遂嘱用:藿香正气水1支,热水冲服,日服3次,每次药后喝热白粥1碗,以助胃气。当天晚上其母打药后吐不少黏液,泻下褐色黏糊状大便,粘马桶,我嘱原法继续。第2天来病人体温己退,头消,吐泻止,知饥欲食。又服1天痊愈。
7.特发性水肿(史欣德医案)
某女,40多岁,面部四肢浮肿,经前加重已2月。血、尿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建议中医治疗。诊时见眼胞虚浮,面色偏黄,下肢按之轻度凹陷,大便稀,日1次,舌苔白腻,脉浮。嘱用:藿香正气九浓缩丸,每次8粒,日3次口服。1周后复诊述:浮肿明显减退。
8.神情恍惚(孙子正医案)
年7月某日下午,一位29岁男子前来看病:问诊得知:因创业失败情不好,自己养的心爱的猫又从七楼跳下死了,从此开始发病,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滞,随时发愣,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叫不动。脉象忽高忽低,来回左右冲撞,舌白苔腻,体型瘦弱,面色胱白。
嘱用藿香正气水2支,温开水冲服,盖被发汗。时天气炎热,服后居然没有出汗,1小时后再服2支,汗出仍不透,遂嘱喝热开水2碗,盖被才发了汗。想呕吐又未吐出,夜里腹泻2次,第1次为大量黑色黏稠物,第2次为黄色稀便。
结果:次日晨起自觉一身轻松,早饭后又来复诊,见面色已转红润,脉转为细缓,眼睛也亮了,会主动给我让烟了。后嘱咐喝2天白粥,藿香正气水早晚各1支喝2天,1周后可以正常上班了。前后治疗共4天,此患者令我印象深刻。
9.过敏性鼻炎(付莹坤医案)
男,34岁,北京人,年8月9日来诊(立秋后2天),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15年,每于立秋后发作。两天前与亲友于坝上草原游玩2天后,乘空调车约5小时后返京,下车后随即出现流清涕、打喷嚏、眼痒症状,自觉鼻炎要发作,电话来诊。考虑长时间处于空调车内、外感风寒,加之旅途劳顿,正气不足,正值暑湿之气极盛之时,下车后感受暑湿诱发鼻炎。嘱其服用藿香正气胶囊,4粒/次,每日3次。晚间服用1次后,次日晨起电话回报流涕、眼痒症状消失,嘱其继服3日以巩固疗效。
10.小儿发热呕吐(矢数道明医案)
8岁男孩,暑假海水浴,伤暑气,且饮食不节,发热头痛,呕吐不止,意识昏沉,拒绝进食,医院,不进饮食已达1周。据说怀疑有脑膜炎,预后不良。对此给予本方(藿香正气散),呕吐乃止,第2天,有了食欲,热已退净,继服此方10日而痊愈出院。(《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附:
本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原文曰:“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芩(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本方是一首祛除寒湿、内外兼治的重要方剂。即能解表化湿,又能理气和中。作用部位主要在肺、胃、脾。
具体作用如下:
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解表是主药;
紫苏叶、白芷发表散寒,前者兼和胃止呕,后者通鼻窍、止头痛,增强藿香理气散寒之力为辅药;佐苍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和胃止泻;
陈皮、半夏行气降逆,和胃止呕;配桔梗开胸膈、利咽喉;
用茯芩健脾利湿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即化痰名方二陈汤的组合,故本方兼能化痰止咳平喘。
*本文内容来自于史欣德主编的《首中成药临床巧用与解说》,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点赞”和“在看”,让我们做的更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