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秘
火秘
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讲了很多治疗便秘的方法,比如治疗实秘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这三个承气汤的使用指征《伤寒论》里讲得非常清楚。
后世的《温病条辨》对便秘的治法有所发展,记载了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等处方。
承气汤证有炎症,阳明在经是白虎汤证——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机体持续的炎症反应,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同时消耗机体的水分,从而导致便秘,形成了阳明腑实证(承气汤证)。
《伤寒论》三承气汤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药,侧重于通腑但抑制炎症应答的作用不够,所以后世发展出了宣白承气汤,伴有神昏谵语的发展出了牛黄承气汤,等等。
其实,在《温病条辨》之前也有很多的处方,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凉膈散,在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加了连翘、薄荷、栀子等药清上焦,也是加强了抗炎的作用。
泻青丸也是在大黄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清肝熄风的药物。后世的处方基本都以三承气汤为架构,根据各种疾病的情况进行化裁。
痰秘、瘀秘、湿秘、气秘
《伤寒论》还讲了其他类型的便秘,比如痰秘,用小陷胸汤治疗上焦之痰。
因痰造成的大便秘结,大便黏滞、臭垢,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方中的瓜蒌通便,便下如鼻涕。
《温病条辨》加了枳实,叫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还发展出治疗下焦的痰秘,如果是下焦的痰湿郁结造成便秘,用宣清导浊汤。
《伤寒论》还讲到瘀秘一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症和血室蓄血证。其中,由瘀血所导致的便秘,比如桃核承气汤在《温病条辨》中又有所发展,去桂枝加泽兰,化裁为加减桃仁承气汤。
《伤寒论》中还有湿秘一大便先干后溏的便秘,典型的是五苓散证。
实秘总结
可见,《伤寒论》中不仅有热秘——三承气汤证,还有痰秘、瘀秘、湿秘,这都属于实证的便秘。
实秘还包括气秘一气滞导致的便秘,比如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能够治疗气机郁滞导致的便秘。
后世发展出的四磨汤、五磨饮子、六磨汤都可治疗气滞导致的便秘。五磨饮子中的枳实能够通便,而枳实生用通便作用最强,所以枳实要生用磨服。
枳实含有的通便成分不耐高温,煎煮之后通便作用减退,所以要磨饮。还有一个办法是做成散剂,比如四逆散,散剂中枳实的通便作用也增强。
三承气汤中通便的主要药物不是枳实,而是大黄,所以可以煎服,而四逆散、五磨饮中主要靠枳实发挥通便作用,所以需用散剂或者磨汁。
二、虚秘
《伤寒论》中治疗虚秘用去桂加白术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治太阴虚寒证导致的便秘。
这种便秘是前面的大便头很硬,后面的大便是软的,这与五苓散证相似,都是大便先干后溏。
区别在于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证没有五苓散证的舌苔多津、厚腻,没有夹饮的症状,只是单纯的脾虚便秘(脾虚导致大便推动无力)。
枳术丸及后世的补中益气汤也能够治疗虚秘。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是其经典配伍,可以治疗便秘。方中的枳实、白术、当归都能够通便,升麻、柴胡、人参等升提的药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
血秘的虚证是血虚便秘,实证是瘀血便秘。血秘的虚证是由血虚导致的便秘,比如当归芍药散。方中的当归、芍药、白术、泽泻都有通便的作用,后世则发展出了润肠丸。
润肠丸是《奇效良方第》中的处方,方用桃仁、当归、麻仁、大黄、羌活。桃仁通便来自桃核承气汤,用桃仁、当归、麻仁通便是张仲景的用法,都可以养血润燥;羌活是个胃肠道的疏风药,它含有的挥发油能够促进肠道的蠕动;加大黄通便,这就是攻补皆施、标本兼治一当归治疗虚证,大黄治疗实证。
阴虚导致的便秘,张仲景用麻仁丸,后世方可用增液汤。阳虚导致的便秘,张仲景用大黄附子汤,后世把大黄附子汤中的细辛去了加人参,发展出温脾汤。
中医各家把攻下学说讲得最清楚、最擅长用三承气汤的是攻下学派。金元时期形成的攻下学派,代表人物是张从正。
到了明代温补学派的张景岳对攻下学说进行了发展。张景岳认为治疗大便秘结,不仅要通,还可以温,他采用温通法治疗便秘,代表处方是济川煎。
张景岳的温通法与《伤寒杂病论》的大黄附子汤有什么区别呢?大黄附子汤是“急下之”,济川煎是“缓补之”。
遇到阳虚型的便秘,先用大黄附子汤把大便排出,然后再用济川煎去补。济川煎与张仲景的大黄附子汤有一个先后关系,先用大黄附子汤“急下之”,大便通畅之后再用济川煎来补。这是张景岳与张仲景的关系。
张从正的主张是“下”,而张景岳采用的是“补”,提出通大便不仅用攻下法,还可以温通。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来自于张仲景,他传承了张仲景的三承气汤法,进行了很多的化裁。而张景岳则把大黄附子汤发展为济川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各家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文章摘自吴雄志教授《各家学说·脾胃》,滑动可看书籍截图,点击下方小程序可购买!
往期精彩
孩子咳嗽、湿疹老不好,他说:小儿之病,非脾即肺!
《源梦记》┃李白杀了秦始皇?
医生写的小说,当然一不小心就会冒出来一个秘方│《源梦记》赏析有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