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细胞功能缺陷、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3个核心因素。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善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释放、减少肝糖产生,还能抑制餐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甲双胍则直接作用于肝脏,减少肝糖输出,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可以实现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全面控制。
病例提供者:陶晓明医院
病史资料
1、患者,女,61岁。主诉:发现血糖升高3年余。
2、辅助检查(诊断时):空腹血糖(FPG):14.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2.3%,C肽:1.9ng/ml,(2h)C肽:2.4ng/ml,肝肾功能:正常。
3、体格检查:BMI:31.2kg/m2,心肺查体无异常。
4、既往史:乙肝大三阳,右侧乳腺癌根治术后,甲状腺结节病史。
既往治疗方案
.12至.08
诺和灵30R:早20u-晚6u,阿卡波糖(拜糖平):50mg,bid(早、中餐前)。期间因胃肠道反应大,停用阿卡波糖。
血糖监测:FPG:5-6mmol/L,餐后血糖(PPG):6-8mmol/L,HbA1c:6.1%。
.08至.03
利格列汀:5mg,qd。
血糖监测:FPG:7-9mmol/L,PPG:9-13mmol/L,HbA1c:8.1%。
.03至.07
诺和灵30R:早10u-晚6u。
血糖监测:FPG:7mmol/L,餐后血糖未监测,偶有低血糖发生。
.07至.03
格列喹酮(糖适平):30mg,tid。
血糖监测:FPG:8-9mmol/L,PPG:10-15mmol/L,HbA1c:7.1%。
此次入院指标
GA:22.2%,HbA1c:7.1%,FPG:7.2mmol/L,PPG:10.8mmol/L。C肽:1.6ng/ml,(2h)C肽:2.6ng/ml。
尿白蛋白/肌酐:0.62ng/mmol,肌酐:63.4U/L,eGFR:87.6ml/min。
ALT:12U/L,TB:11.2umol/L。HDL:1.75mmol/L,LDL:2.06mmol/L,TG:1.2mmol/L,TC:4.3mmol/L。
B超:颈动脉壶腹部斑块;肌电图:周围神经部分受损。
诊断
1、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2、肥胖症;3、慢性乙肝;4、右侧乳腺恶性肿瘤手术史;5、甲状腺结节。
治疗方案调整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捷诺达):每片含西格列汀50mg+二甲双胍mg,bid。
治疗效果
动态血糖监测
1、未发生低血糖;2、平均血糖:7.1mmol/L,最高10.4mmol/L,最低3.9mmol/L;3、血糖波动幅度较小,血糖标准差:1.6mmol/L。
POCT结果分析
院内血糖监测显示,空腹血糖稳定于6mmol/L左右,餐后波动于5-10mmol/L,未发生低血糖。
DPP-4抑制剂作用机制
GLP-1:胰岛血糖素样肽-1,GIP:促胰岛素分泌多肽
降糖效果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相比)使血糖水平继续下降。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2型糖尿病患者非胰岛素药物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胃肠道副反应较少。
心血管安全性
TECOS研究显示,长期使用西格列汀,心血管安全性良好。
全方位控制血糖的目标
点血糖:包括空腹、餐后和随机血糖。
面血糖:平均血糖。
数天内的血糖全貌:包括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等。
用药小结
1、DPP-4抑制剂,葡萄糖依赖性促进胰岛素释放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改善血糖控制,联合二甲双胍,两者机制互补。
2、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更有效控制FPG、PPG、和HbA1c。
3、对β细胞功能有改善作用。
4、胃肠道耐受性较好,不受饮食结构影响,使用方便依从性高,能控制体重,长期使用心血管安全性良好。
专家点评
顾芹教授
医院
医学硕士学位,主任医师。从事内分泌学专业已有二十余年,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国临床药学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多项上海市重大课题等,发表论文10余篇。
该病例是一位61岁的女性,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3年。患者3年前初诊时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2.3%,曾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一度好转,HbA1C下降至6.1%,但因为饮食运动欠佳导致血糖反复波动,体重上升。曾加用阿卡波糖治疗,因腹胀、腹痛、排气增多难以耐受,遂自行停药。
年入院前糖化血红蛋白达7.1%,BMI:35,空腹C肽1.6,餐后2小时C肽2.6,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肥胖症。根据《版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治疗。
DPP-4是目前国内推荐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它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的作用,增加并延长内源性GLP-1对β细胞的作用,促进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起到葡萄糖依赖性的降糖作用,能全面的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而且不增加体重,胃肠道反应轻,心血管安全性良好。
该病例采用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联合治疗,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覆盖糖尿病治疗的多个核心病理,机制互补,强强联合,协同降糖,降糖效果好。从疗效上来看,血糖波动平稳,无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发生。而且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的复合制剂,病人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