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详解实用小儿推拿教学,一学就会

点上方“Tara之半夏”↑↑↑↑↑↑,关爱自己,关爱家人。

Tara

不要跟随我,我可能不会带领你。不要带领我,我可能不会跟随你。但你可以像兄弟般,与我并肩而行。

Tara(南希陈睁),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自由意志和无条件爱的申言者,金字塔临终关怀中心创立者。在西方和东方、中医和西医、自然和人文、宗教和科学之间,与有识之士共寻疗愈心灵的整合之路。生于南京中医世家,现旅居美国。

——Tara之半夏

回复数字1可得目录

回复数字0可入微店

『开启与身体的对话之旅』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入微店了解更多关于“昆达素”。

补肾固阳、生津降糖软胶囊已正式开售

降压调理、清肺补益、补血生发、肺积水调理、降脂调理

以上5种软胶囊已到货

实用小儿推拿教学

Tara荐读

-

推荐两套小儿推拿方法:

一套为李德修先生的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法(来自正安聚友会),用于小儿感冒发烧,其要点为分清寒症热症(点击页末“阅读原文”可得相关指导帖)。

另一套为张锐(张汉臣学派传人)小儿推拿法,选自《实用小儿推拿图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人卫中医编辑),用于夜啼、泄泻、腹胀、口疮、便秘……等各类常见小儿疾病。

这两套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Tara之半夏

???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取穴简单,操作方便

无论男宝女宝,都只推左手即可

三字经流派推拿疗法创建于年,山东人士徐谦光写成《推拿三字经》,以句琅琅上口的三字口诀构成一篇推拿技术的要点,通治大人、小儿之疾。

李德修(~)在徐谦光三字经学派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用推拿技法救治病儿无数,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此疗法在中医儿科界逐渐发展成颇有代表性的一门流派,获得广泛流传。年入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德修先生的著作

风寒发烧推拿方

孩子风寒发烧,推拿时重点清肺平肝,拿列缺,清天河水,揉一窝风。

1清肺平肝

在推拿中,同时清肝经和肺经,是感冒的常规手法。

手掌面

手背面

肝经穴在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于一个线性穴位。清肝经即从食指指根推向指尖;

肺经穴在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也是一个线性穴位。清肺经即从无名指指根推向指尖。

功效:疏风清热解表。

时间:5-10分钟。

2揉一窝风

一窝风在手背腕横纹中央的凹陷中。

功效:祛风解表散寒,缓解鼻塞。

时间:5-10分钟。

3拿列缺

列缺穴在手腕的凹陷中,取穴是两手虎口相交,食指所达凹陷处就是。一般用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不出汗时用。

次数:出汗则止。

4清天河水

天河水穴在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清天河水即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功效:解表去热,化痰止咳。

时间:5-15分钟。

风热发烧推拿方

清肺平肝,退六腑,提捏大椎是小儿风寒发烧的要点。

1退六腑

退六腑穴在前臂尺侧,从肘横纹到腕横纹成一条直线。

退六腑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能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一切实热证。

功效:退高烧、降实火、清痰热。

时间:5-15分钟。

2提捏大椎

大椎在后正中在线,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用提捏法。

功效:发汗退烧。

时间:1-2分钟(20-30次)。

食积发热推拿方

食积发热要运八卦,清脾胃,退六腑,清大肠。

1运八卦

八卦穴分布在以掌心为圆心,掌心到中指横纹距离的2/3为半径的圆圈上,运八卦,即手指在推拿穴位划圈。

功效:消食化积,理气除胀,用于食积引起的呕吐、拉肚子﹔咳痰、胸闷、心烦等。

时间:5-10分钟。

运八卦手法。

2清脾胃

脾经穴在拇指外侧,拇指根到拇指尖;胃经穴在拇指外侧,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清脾胃时,沿拇指外侧向拇指尖单方向重复直推。

功效:消食积,清胃热。

时间:5-10分钟。

3清大肠

大肠在食指虎口侧,从指根到指尖。反覆从指根推向指尖。

功效:消食通便。

时间:5-10分钟。

受惊发热推拿方

属于受惊发热的孩子,加重平肝、清肺、下取天河。

1加重平肝

因惊吓或者高热最易导致肝风内动,所以要加强平肝,即平肝的力度、时间和次数都要加重。

2下取天河

清天河水本来是从腕部到肘部,下取天河,是从肘部到腕部,即反过来推。

因下取的清热力量更强。针对热极生风,热清则风自熄。

???

张汉臣学派小儿推拿

特点: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四、肺经(肺金)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五、肾经(肾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六、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七、小肠

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0次(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八、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揉~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九、阴阳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十、板门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十一、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十二、内八卦(内八方)

位置:在手掌内。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安等。

十三、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每个横纹推50~次(独穴用需次)或掐5~8次。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十四、小横纹(南派又称掌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十五、肾顶

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十六、肾纹

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十七、运水入土

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十八、运土入水

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十九、总筋

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揉~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创作不易,打字巨累。转载请明示详尽出处,谢谢。

?

回复数字1可得目录

回复数字0或点击页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入微店

TARAMEDICINE??TARA之半夏

请长按以下







































十一白癜风患者皮肤大阅兵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anga.com/fzbm/1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