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传杰,黄倬,孙小妹,刘颖,吴瑾。
医院儿科
摘自《临床儿科杂志》年第8期
病史
患儿,女,2岁2个月,因“体质量不增伴反复腹胀、腹泻2年余”,于年7月至小儿遗传代谢内分泌科就诊。患儿生后10余天开始反复出现腹泻、腹胀,淡黄色水样便,2~4次/d,量中,无黏液、脓血便。生后2个月及6医院住院治疗,考虑低钾血症、营养不良等,予益生菌等治疗。患儿腹泻、腹胀无缓解,体质量增长差(约1kg/a);病程中发热约5~6次,每次持续4~5天,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正常,但腹泻、腹胀持续无缓解。
患儿系G2P2,出生体质量g,生后母乳喂养,8个月添加辅食,目前饮食同成人,进食量少;3个月抬头,4个月翻身,8个月独坐,1岁2个月扶站,目前仅能扶站,不能行走;现只能叫“爸爸”、“妈妈”。
患儿有一哥哥(7岁),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特殊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
体温36.2℃,心率次/min,呼吸24次/min,体质量5kg(P3),身长60cm(P3);无特殊面容,皮下脂肪菲薄,面色苍黄,口唇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四肢骨骼未见畸形。
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11.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8.2%,红细胞4.05×10^12/L,血红蛋白86g/L,血小板×10^9/L。
大便常规、小便常规无异常。
血气分析示pH值7.26,PCO22.7kPa,PO.3kPa,HCO-39.0mmol/L,剩余碱-16.2mmol/L,Na+mmol/L,K+3.6mmol/L,Cl-mmol/L,乳酸1.8mmol/L。
25(OH)D13.4ng/mL(正常值30~ng/mL)。
T31.5nmol/L,T.4nmol/L,TSH2.0mIU/L,FT34.3pmol/L,FT47.2pmol/L。
血氨、免疫全套(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细胞分类)无异常;腺病毒抗原阳性,肺炎支原体抗体、EB病毒抗体、TORCH、血培养均阴性。
胸腹CT示双肺炎症、双肾结石。
初步诊断
生长落后、营养不良原因待查,肺炎,代谢紊乱,中度贫血,双肾结石。
诊疗过程
给予抗感染、补充电解质、肠外营养、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阿法骨化醇、蒙脱石散等治疗。患儿仍有发热,腹胀、腹泻未缓解。因患儿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泌尿道结石伴生长发育落后,进一步考虑为:肾小管酸中毒,代谢性疾病可能。为明确诊断,征得家属同意行基因检测。
基因分析及随访
采集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2mL(EDTA抗凝)送至北京智因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构建文库后与SeqCapEZExomeLibraryv2.0(roche)探针杂交,使用Hiseq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比较。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患儿EPCAM基因第3外显子纯合突变c.CT(p.RX),为文献已报道的致病突变。经一代测序验证,患儿结果与二代测序相符,且其父母均为该杂合突变携带者(图1)。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患儿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为EPCAM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簇绒肠病(congenitaltuftingenteropathy,CTE)。
建议行肠镜小肠活检明确小肠病理改变,但家长放弃治疗出院。电话随访1年8个月,至年3月,患儿腹泻稍好转,大便1~2次/d,稀糊状,身高65cm(P3,增长速率3cm/年),体质量6.8kg(P3),只能扶站,能叫“爸爸”、“妈妈”、“奶奶”、“买东西”等,词汇量有增加。
最终诊断
EPCAM基因突变所致CTE。
讨论
先天性簇绒肠病(congenitaltuftingenteropathy,CTE),又称肠上皮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婴幼儿难治性腹泻,临床表现为生后不久出现且伴随终生的慢性腹泻及生长障碍,部分伴有后鼻孔闭锁、食道闭锁或肛门闭锁。CTE患者需全肠外营养才能维持正常生长及发育。小肠移植是CTE治疗手段之一,但风险大,3年存活率仅30%左右。CTE的组织病理表现为小肠上皮不同程度绒毛萎缩、隐窝非炎症性增生及局灶性上皮簇。目前流行病学资料甚少,西欧地区估计活婴发病率约为1/~1/000。因CTE比较罕见,其具体发病机制知之甚少。目前发现,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adhensionmolecule,EPCAM)基因突变可导致CTE。
EPCAM基因位于染色体2P21,包括9个外显子及8个内含子,编码蛋白约32~42kDa,包括较长的细胞外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及短的细胞内结构域三部分。EPCAM主要起到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作用,早期作为肿瘤抗原被发现在人类肠道、乳腺及肾脏肿瘤的肿瘤细胞过度表达,EPCAM与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及结构功能相关。EPCAM的缺失导致小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及离子转运障碍,EPCAM基因敲除的小鼠会出现和人类先天性簇绒肠病相似的临床表现。
本例患儿生后不久出现顽固性腹泻、伴生长障碍,虽缺乏小肠病理活检资料,但基因检测提示EPCAM基因纯合突变,突变位点c.CT(exon3),导致氨基酸变异p.RX,并有致病报道,故确诊为EPCAM突变所致CTE。CTE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病,既往诊断靠临床表现及典型病理活检,年发现致病EPCAM基因突变后,目前CTE可通过肠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及EPCAM基因检测确诊。有报道1例难治性腹泻病患儿,肠组织病理活检未发现CTE典型病理改变,而其EPCAM基因为纯合突变,诊断为CTE。另1例先天性腹泻伴生长障碍患儿,临床表现符合CTE,但早期肠组织病理检测正常,而基因检测发现EPCAM基因移码突变c.38_62dup,再次肠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小肠黏膜EPCAM蛋白表达缺失。上述病例报道提示,CTE早期肠组织病理检查可能正常,而EPCAM基因检测则可更早明确诊断。由此可见,对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伴生长障碍病例,基因检测可能先于小肠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CTE早期诊断困难,EPCAM基因检测能明确诊断。CTE无特效治疗,全肠外营养及小肠移植是目前可行的治疗手段,早期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及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