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郭XX,女,80岁,郑州市人。对头孢类药物过敏。年06月15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心悸、胸闷伴双下肢水肿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阵发性心悸诸症,伴胸闷、双下肢水肿,医院诊断为"房颤、心力衰竭",查胸部CT:心影增大,心包积液,现无明显不适,纳可,眠欠佳,入睡困难,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细。既往甲减病史8月余。
中医诊断:水肿病
证型: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祛湿、利水消肿
初诊方药:
年07月04日复诊:服药后心悸症状明显减轻,偶有胸闷,活动后加重,双下肢水肿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理:6月15日方加肉桂6g。中药15付,日一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老年女性,心功能不全,出现胸闷、下肢水肿症状,中医诊断为“心衰”“水肿”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王师认为心力衰竭时,长期胃肠道淤血,引起腹胀、水肿等不适,与己椒苈黄丸方证相似,故在治疗湿热内蕴型心衰时常用此方。方中以防己、椒目及葶苈子同宣泄而利水消肿,导水而利小便,以大黄泻下功积,通大便而逐水,从而使全方共起分消水饮、散结大肠的作用。再施以五苓散加减以温阳化气,使津液得以蒸化为精而被利用,泽泻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再加入盐车前子、泽兰、益母草以助清热利湿之效;茶树根清热强心利水;麸炒芡实、炒谷芽补脾护胃;甘草调和诸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