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一次血管外科学学术会议

主动脉肠瘘发病率低,但易发生反复消化道大出血,若救治不及时,死亡率高达%。年12月6~8日,在中山举办的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一次血管外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广东省医学会粤港澳大湾区血管外科联盟学术会议暨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院内VTE防控联盟成立大会上,医院血管外科的赵刚教授就4例腹主动脉-消化道瘘的病例的治疗作了精彩的演讲。

病例分享病例1(男性,74岁)

主诉:突发腹部晕厥3天,加重并黑便2天。

病史特点:3天前无诱因突发全腹隐痛,排黄色糊烂便后缓解;3小时再次腹痛,伴头晕、乏力、冷汗,不慎摔倒,后再次排黄色糊状便;2型糖尿病病史。

诊治经过(外院):BP71/43Hg,予以输血、补液处理后血压稍回升,随即排暗红色糊状便,并突发呕血约ml。

辅助检查(外院):胃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ForrestⅢ级),但与出血程度不符;CT显示腹主动脉瘤并穿透性溃疡,壁间血肿形成,不排除穿透性溃疡与肠道相连。内窥镜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可见盘状病灶,其中似见血块附着,大小约0.4×0.5cm。CT显示L3-L4水平腹主动脉管腔扩张,管壁见附壁血栓;肾下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径68mm;腹主动脉瘤瘤壁局部似不连续,与邻近下腔静脉及十二指肠水平段局部分界不清,增强扫描似见轻度强化。

手术策略:腹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腹腔动脉探查术+腹腔静脉探查术+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肠粘连松解术。

术后病理诊断:符合小肠肠瘘及出血改变。

病例2(男性,64岁)

主诉:便血3天。

病史特点:3天前无诱因出现肉眼血便,量较多,为鲜红色,无腹痛,余无异常。

CT:右侧髂总动脉局部管腔扩张并向外膨出,周围可见囊状密度影包裹,平扫呈混杂稍低密度,内见少许气体影,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大小约67×59×mm;囊状密度影下缘与乙状结肠相通,增强扫描环形强化。

手术策略:腹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髂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术中所见:右侧髂血管处见肿物,大小约10×6cm,肿物与乙状结肠严重粘连、相通。

术后病理诊断:大肠粘膜浆膜面纤维及肉芽组织增生,局部肌层断裂,间质大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伴脓肿形成;瘤体增生的纤维胶原组织,部分区玻变,局灶可见血栓附着,间质含铁血黄素沉积,多灶炎细胞浸润,未见肿瘤性病变。

病例3(男性,56岁)

主诉:便血2月。

CT:腹主动脉扩张、夹层形成,真性、假性动脉瘤形成,部分破裂,周围形成包裹;双侧髂动脉扩张,瘤体与结肠紧密相连,形成瘘管相通。

手术策略:腹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腹腔动脉探查术+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剖腹探查术+肠粘连松解术+直肠部分切除术+输尿管周围粘连松解术+皮瓣修整术。

术中所见:部分结肠积气,呈半透明状;腹主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周围形成包裹,瘤体与结肠紧密相连,形成瘘管相通,分离后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

病例4(男性,62岁)

主诉:发热10余天。

病史特点: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5年,5月前出现下腹痛,呈胀闷痛,可放射至腰部,行髂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仍反复下腹痛,症状同前;冠心病史,LCX中段狭窄90%;慢性肾病3期;高血压病史10年。

盆腔MR(外院):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改变,支架完整未见断裂,未见造影剂渗漏;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管腔瘤样突起。

CT:L2-L5水平瘤内血栓内可见积气影;瘘管与回肠末端/乙状结肠相连。

手术策略:腹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阑尾切除术+剖腹探查术+肠粘连松解术+输尿管探查术+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腹主动脉栓子去除术。

总 结AEF是临床罕见疾病,典型症状是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搏动性肿物。CTA诊断的敏感性约为40%~90%,特异性约33%~%,若CTA见动脉瘤与十二指肠间瘤壁部分缺失、主动脉血管壁内、附壁血栓中或腹膜后可见气体,病灶处肠壁变薄、脂肪层不连续,或肠道中见造影剂显像,则高度怀疑AEF可能。未经治疗或漏诊的死亡率为%,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anga.com/fzfx/8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