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门诊
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
专家门诊给您权威参照
按身材发胖看得见,但肝脏发福不一定能第一时间知道。1
众所周知,中国是肝病大国,“肝脏第一杀手”的位置曾常年被乙肝占据。
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体检报告中都豁然写有“脂肪肝”三个字。有流调数据称,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乙肝。
身材发胖看得见,但肝脏“发福”不一定能第一时间知道。也正因为脂肪肝平时没什么症状,所以大多数人并不把它当回事。
其实,不只是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发病率和流行率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上升。据统计,全球NAFLD的患病率约为25%,从非洲的13%到东南亚的42%不等。NAFLD包括一系列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或单纯性脂肪变性(该病程较温和),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后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最近的数据表明,它已成为亚洲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最新的人口流行率为34%。
更值得警惕的是,与此同时,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的肝细胞肝癌(HCC)也在上升。
2
一般读者都知道,和病毒性肝病相比,单纯性脂肪肝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相对较低。那么,非酒精性脂肪肝跟肝细胞肝癌有毛线关系呢?
先说大家都听得懂的“人话”:脂肪在肝脏内过度蓄积,容易诱发肝炎、肝细胞肿胀、炎细胞浸润,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此导致的肝损伤的病程发展恶化最终会导致肝细胞肝癌(HCC),以致于业界已用脂肪肝相关肝癌(NAFLD-HCC)来描述此类疾病。
用专业术语讲,从致病机制上看,肝细胞脂质过载引起的亚致死脂肪毒性会驱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肿瘤性转化,而颠覆性昼夜节律稳态、肠道功能失调、酗酒和烟草等多种风险因素也会相互作用。
曾经有文献报道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病率。研究显示,脂肪肝相关肝癌的发病率在几个远东地区达到峰值6-12%,而西欧和美国为2-3%;27%的肝癌患者与隐源性肝硬化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成隐源性肝硬化比丙型肝炎发展成肝硬化大约晚8年,而隐源性肝硬化比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成肝癌仅晚了3年。而且,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的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与其他病因的肝硬化患者相似。
换句话说,如果与乙肝、丙肝等病毒所致肝癌相比,脂肪肝相关肝癌可呈隐匿性经过:即在未有显著纤维化或肝硬化情况下出现HCC。
3
尽管脂肪肝早期症状非常隐匿,但也绝非无迹可寻——
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依次为乏力、体胖、口干、头晕、腰酸痛、疲倦、口苦、膝酸软、腹胀。一般出现肝区疼痛、恶心呕吐时,脂肪肝已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来说,第一是停药,不再乱吃药,停止用各种中草药、保健品、过度使用的西药(包括感冒药等)、以及联合使用的各种保肝药;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来说,首先自然是要戒酒。
为什么要扯到保肝药上呢?这是因为临床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脂肪肝患者、也包括其他肝病患者自述一直在使用某种保肝药,抑或咨询是否能推荐一些保肝药。事实上,护肝药确实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辅助用药之一,广泛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一个字形容:无处不在。
譬如,慢乙肝病人抗病毒的同时,指望护肝药来实现阳转阴;抗结核治疗的病人,用护肝药保驾护航;体检转氨酶轻度升高的健康人,吃护肝药调理;儿童肺炎的病人转氨酶轻度升高,吊护肝药降酶;肺癌病人化疗期间,用护肝药预防肝损伤;妊娠期转氨酶略升高,吃护肝药调理;还有嗜酒者,以为吃护肝药可以保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真正的护肝药。真正具有护肝作用的是针对肝病原因治疗的那些药,即,核苷类似物、干扰素、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等。
所以,正如某位同行所希望,作为医生,不要再开没毛用的护肝药;作为病人(以及某些健康人),不要寄希望于那些自我吹嘘疗效神乎其神的护肝药;作为专家,更不要再把护肝药列入相关指南。
·END·
冷静
专业
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