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起病与病程发展一般均较缓慢,临床症状亦较隐匿;大约15%肝硬化的患者无明确慢性肝病史。而且,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早期临床表现往往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症状;晚期大多患者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肝脏病理学改变有关,它可以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轻者可完全无症状,重者表现为慢性肝衰竭,而与肝硬化的病因无明确关系。目前,临床医师仍将肝硬化临床表现分为肝功能代偿期(静止期)和肝功能失代偿期(活动期),但两期无截然界限。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轻而易漏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及全身其他系统的表现。肝功能代偿期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大部分无症状,只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进行剖腹手术或尸体解剖时才发现有肝硬化;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其中,以乏力和食欲不振出现较早,且较突出。上述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经休息后可缓解。肝功能失代偿期另一部分患者则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年发生率约5.6%。患者症状显著而突出,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两大类临床表现。本文只对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加以介绍。全身症状患者一般情况有营养状况较差,体重减轻,面色晦暗,皮肤干枯可伴有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可有浮肿、口角炎等症状。主要的全身症状一是乏力。其早期症状,程度自疲倦到严重乏力以致卧床不起。一般认为乏力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一致。其主要原因有:食欲减退,热量摄入不足;肝病时葡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障碍,ATP产生不足;营养不良性肌萎缩或肌无力现象;电解质紊乱。二是不规则发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5%—50%有不规则低热,体温波动于37.5-38.5C。主要原因有:肝细胞坏死、内毒素血症、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肝脏对某些物质灭活减少(如雌激素、胆酸中间代谢产物等)。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也是肝硬化患者早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泻、腹痛、腹胀、呕血及便血等。出血倾向与贫血临床常表现为头晕、乏力及鼻、齿龈出血,重者可出现胃肠道黏膜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现瘀斑,与肝脏损害程度有关。黄疸80%左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黄疸,与肝脏损害程度一致;黄疸的程度提示肝细胞广泛坏死或进行性肝细胞坏死。15%—20%肝硬化患者伴有皮肤瘙痒,可能由于胆盐淤滞于皮下组织刺激神经末梢所致。肝硬化患者长期伴有高胆红素血症(平均多于6个月),可引起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少部分肝硬化患者长期胆汁淤积要警惕肝癌。内分泌功能失调肝硬化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有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等。临床表现为:男性患者常有性欲减退、毛发脱落及乳腺增生等女性化特征;女性患者有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少部分肝硬化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可见皮肤色素沉着。面色异常肝硬化患者面色改变具有特征性。多数患者面色较病前晦暗,随病程延长而变成黝黑、灰暗且伴色素沉着。其可能原因是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人认为肝硬化患者雌激素增加使体内巯氢基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减弱,于是造成黑色素产生增加。其他表现其他表现如肝掌、蜘蛛痣等慢性肝病体征。肝硬化患者可在手掌大、小鱼际肌和指端腹侧有红斑,称之为肝掌;70%—80%肝硬化患者可在上腔静脉区域出现蜘蛛痣。多数学者认为,肝硬化患者的这种表现与雌激素增加有关,可能还与肝硬化患者血循环中舒血管因子增加(如一氧化氮等)有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