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考点
中
综
01
祛湿剂的概念、配伍规律、分类。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答: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水湿病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故祛湿剂常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品。
分为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湿化浊剂和祛风胜湿剂六类。
02
祛湿剂的适应范围。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答:
a.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邪中阻,脾胃失和证;
b.清热祛湿剂,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蕴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
c.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
d.温化寒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痹证、脚气等;
e.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
f.祛风盛湿剂,适用于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风湿痹阻经络所致的肢节不利、腰膝顽麻痹痛等证。
03
祛湿剂的注意事项。
▼点击此处查看解析▼
答: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于耗伤阴津,且辛香之品亦易耗气,渗利之剂有碍胎元,故素体阴血不足,或病后体弱及孕妇等应慎用
方剂01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胃气不和。
苍术厚朴陈橘皮炙甘草。
共研细末,姜枣煎汤送下;亦可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君:苍术—苦温性燥,重用以除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使:陈皮—理气燥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属湿热者→+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属寒湿者→+干姜、草豆蔻→温化寒湿。
*湿盛泄泻者→+茯苓、泽泻→利湿止泻。
*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对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即如吴昆所云:“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燥湿行气并用[燥湿为主]。
*不换金正气散→+半夏、广藿香{解表化湿,和胃止呕}[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
湿+脾+胃。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广藿香→化湿;止呕;解暑。
方剂02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广藿香炙甘草。
散剂,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君:广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治霍乱吐泄之要药;
*臣: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广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
*佐使:紫苏、白芷—助广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为使药。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香薷→助解表。
*兼气滞脘腹胀痛者→+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
*本方重在化湿和中,解表散寒之力不著,故服后宜温覆取汗以助解表;
*霍乱吐泻属湿热证者禁服本方。
*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内外同治。
*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脾胃同调。
表寒+湿。
到这里,再回头看看新加香薷饮,是不是不会混淆了?任这两方怎么相似,有一点是最明显不一样的,就是新加香薷饮里含有清热药,用于清暑热,而藿香正气散没有,因此藿香正气散的症状里没有热的症状,而新加香薷饮有,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二陈汤。
*广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大腹皮[槟榔衣]:行气宽中;行水消肿。
方剂03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期此方遵。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
水煎服。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湿温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君: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
*臣: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
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薏苡仁—渗泻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佐使:通草、竹叶—助君药利湿清热之效;
半夏、厚朴—行气除满,化湿和胃,以助君臣理气除湿之功。
*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广藿香、香薷→解表化湿。
*若寒热往来者→+青蒿、草果→和解化湿。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不宜使用。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湿+热+阻遏气机。
方剂04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栀子大黄。
水煎服。
→清热,利湿,退黄。
→黄疸阳黄。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君:茵陈蒿—长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
*臣:栀子—泄热降火,清利三焦湿热,合茵陈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佐使: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伍茵陈则令湿热瘀滞由大便而去;
*若湿重于热者→+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渗湿。
*热重于湿者→+黄柏、龙胆草→清热祛湿。
*胁痛明显者→+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
*服本方后,以小便增多,且尿色黄赤为效,即仲景所谓“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伤寒论》]之意。
*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温里助阳,利湿退黄}[阴黄]。
黄疸+湿+热。
方剂05
二妙散-《丹溪心法》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
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
黄柏苍术。
上二味为末,入姜汁调服。
→清热燥湿。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君:黄柏—清下焦湿热;
*臣:苍术—健脾助运以治生湿之本;
芳化苦燥以除湿阻之标;
*再入姜汁少许—辛散以助祛湿;防黄柏苦寒伤中。
*湿热痿证→+豨签草、木瓜、萆薢→祛湿热,强筋骨;
*湿热脚气→+薏苡仁、木瓜、槟榔→渗湿降浊;
*下部湿疮、湿疹→+赤小豆、土茯苓→清湿热,解疮毒。
*湿多热少者,不宜使用。
方剂06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中芦根重,半夏菖蒲栀豉从;
清热化湿理和中,湿热霍乱此方用。
*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水煎服。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湿热霍乱。
*胸满痞闷,恶心呕吐,口渴不欲多饮,心烦溺赤,泄泻,或霍乱吐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君:芦根—清热止呕除烦,兼具利小便而导湿热之功;
*臣:黄连—清热燥湿,姜制又增和胃止呕之功;
厚朴—宣暢气机,化湿行滞;
*佐使: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栀子—清心泻火,导湿热从小溲而出;
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
淡豆豉—宣郁止烦,合栀子清宣郁热而除心烦。
*腹泻重者→+白扁豆、薏苡仁→渗湿止泻。
*苦辛合法,寒温并用,寓升于降,以清化为主。
湿+热+痰+霍乱。
方剂07
八正散-《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翟麦灯心草,湿热淋痛泻火煎。
*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混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君: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臣: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要药,合滑石、木通则利水通淋之效尤彰;
*佐使:山栀子仁—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
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亦治“小便淋沥”合诸药可令湿热由二便分消;
甘草—调和诸药,清热缓急,为佐使;
灯芯—增利水通淋之功。
*若大便秘结,腹胀者→煨大黄改用生大黄,+枳实→通腑泄热;
*若伴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者→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若湿热伤阴,口渴,舌红苔少者→-大黄,+生地、知母→养阴清热;
*若属血淋者→+生地、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
*若为石林→+金钱草、海金沙、石韦→化石通淋;
*若属膏淋→+萆薢、菖蒲→分清化浊。
*孕妇及虚寒病者忌用。
*泻火与利湿合用;
*利尿与通腑并行。
湿+热+淋。
*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方剂08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时毒疠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广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清上、畅中、渗下同用,清热、利湿、解毒并行。
湿+热+气分。
*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方剂
09
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身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白术、苍术同用。
真题演练
点击正确选项
01
平胃散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C.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D.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E.清胃凉血,降逆止呕
解析
B
*胃气不和。
苍术厚朴陈橘皮炙甘草。
共研细末,姜枣煎汤送下;亦可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点击查看解析
·END·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排版
忘忧
来源
青竹医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yk
qingzhu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