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练功常见的正常效应和不良反应

在气功锻炼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因人而异,无一定规律可寻,有认为这些是正常气感和效应的,也有将其中的一些说成是“反应”或“偏差”的。由于气功的实质尚未完全阐明,对这些感觉产生的机理还不能作出满意的解释,鉴别诊断有时较难,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处理。正常效应一、练功后头脑清醒,心情舒畅,全身轻松,手足温暖,是显示大脑皮层细胞功能的高度有序化、同步化和抗干扰力增强,脑循环及末梢循环改善,肢体血容积量增多,体表温度增加。二、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加,胃肠蠕动增强,嗳气、放屁多,大便通畅,消化功能增强。三、面色红润,皮肤有光泽,毛发指甲生长稍快,心身工作能力提高,性机能亦有增强。说明病情好转,机体新陈代谢改善,体质增强。四、感到有“气”在体内某些部位流动,有的可以随意念运行,是经络疏通,气机活跃,内气运转的表现。五、手足麻,局部肌肉微动,蚁行感,在曾患过疾病、伤的部位,出现酸、胀、痒、重、微痛或疼痛加重,不必多虑,会自然消失或随病伤的好转而消失。六、五心相应,指在练功中出现双手、双足心及下丹田部有热感,可与呼吸相应,微汗而无大汗,呼吸调畅,思想安静,舒适不烦。为周身气血调达,内气聚盈的表现,提示练功已有进步。七、下丹田部有热感或气动感,是意守丹田、气沉丹田的关系。科学实验测得此时丹田部位的血流量增加,丹田部位的低频机械波,呈现振幅强弱呈周期性的“拍”,其节律与心搏同步。假如气胀明显不适,可引气下行至涌泉穴排出。假如过热可做退火功。另外还有触电样感觉等不详述。不良反应一、腰酸背痛、肩胛酸痛和下肢胀痛等,是练功姿势欠准确,肢体放松不够,或是尚未适应的关系。调整姿势,适当延长呼气时间,同时默念松字,使思想和身体放松。采用自然呼吸法,也可暂停练功,做几节双手擦腰、松肩击腰等保健功,稍稍活动一下。二、眼眶痛、酸、胀等不适感,是内、外视过于用力的关系。注意不要着意用力,双眼微闭,呼吸顺其自然、慢慢就会消失的。三、头痛头胀,可能是意守过强,精神紧张或屏气呼吸所致。首先应放松情绪,不过分着意,亦可改意守足心涌泉穴。在呼气时念“嘘”字诀。四、心烦意乱,不能入静,可能是思想还没有放松,硬性排除杂念而着急的关系。应停止练功,稍微活动一下。再练功时先使思想和身体放松,保持心平气和才能入静。同时注意练养相兼,增加养的比重。亦可采用轻缓柔和的音乐帮助入静。五、胸闷、胸痛、两胁痛,大多由于屏气或追求腹式呼吸过于着力引起。可鼻吸口呼,呼气念“呵”字诀,同时摩胸胁部,意守足三里穴。六、腹胀、腹肌酸痛,是由于腹式呼吸用力太过的关系,可改自然呼吸,摩腹等。七、昏沉欲睡或功中入睡,一是功前疲倦和环境安静单调,又未注意调息、默念,二是双眼闭合,作卧功时最易入睡。可在练功前休息下,做几节动功。练功时眼睑轻垂,目视鼻准,采用数息等法来积极主动地练功,也可采用音乐帮助诱导入静。八、心慌心跳,初学练功,勉强坚持时间过长,呼吸猛促,,精神紧张,担心练不好功时更易出现。应针对原因纠正,如暂停练功,全身放松,改用自然呼吸法等。九、惊功,在人静后突然受到外界干扰而受惊吓,心悸不安、心律失常。即刻停练,作鸣天鼓10次,喝点热水,用热水洗脸、泡手2分钟。以后在练功时再遇有干扰,不去理睬。也可以不睁眼,目珠慢慢向左看至极点后恢复向前看,连续3次。尔后再向右看到极点后恢复向前看,共4次,头不要扭转。这样可以恢复入静状态,继续练功。十、身体过热或发冷,练功中微热少汗是正常现象,假如有过热多汗,且热气上冲、烦躁,是体内热量过盛,可做下火功:目视鼻尖并下移到膻中、脐中、膝盖部各2分钟,再闭目意守大敦穴约4分钟。也可以少练多养,增加养的比重。发冷可能是体质虚弱,或寒冷冒风,衣着单薄,或意念散乱所致,可在练功前喝杯热水,避开冷风吹身,改做调鼻息法,即注意鼻端的呼吸出入,呼时默念松,吸时默静字。如发冷明显可暂停练功。(刘宽)(图文无关,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anga.com/fzfx/13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