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穴位名称:上脘
所属经络:任脉
国??码:RN3
取穴概述操作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取穴仰卧位。取一标有二等分的弹性皮筋,将皮筋的两头与肚脐、胸剑联合部对齐拉紧,从皮筋的中点直上量横指处,即为本穴。
概述
特定穴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上脘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上管。别名胃脘。属任脉。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别名: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循任脉下行。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上脘、中脘、下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脘、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胃脘疼痛、反胃、胃胀、打嗝、消化不良、腹胀、呕吐、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等。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上脘穴配丰隆穴治纳呆;配天枢穴、中脘穴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上脘穴配内关、足三里治胃痛、呕吐。(《针灸学》)上脘穴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针灸大成》)
上脘穴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腧穴学》)
上脘穴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玉龙经》)
上脘穴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图翼》:孕妇不可灸。《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直刺-.5寸。可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0-20分钟。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幸福华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