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论篇第四十(下)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这一大段,讲了一个综合征“伏梁”,论述了两种情况。前一种伏梁,病位在少腹,即小腹两侧。伴随脓血便,呃逆,上消化道炎症反应,病程较长,预后一般。肿块发展到上腹部预后不良。牵扯到的现在比较好理解的有以下几种疾病:1.直肠乙状结肠癌,2.溃疡性结肠炎,3.增殖性肠结核,4.盲肠癌,5.克隆氏病。这种伏梁主要强调病位在少腹,固定不移,病理改变为主要脓血,提示有慢性炎性反应。第二种情况,双下肢水肿,脐周腹痛,易伴发窿闭(小便不通),腹水。肝硬化,或者肠结核可能性大。对病理的阐述,在三千面前,已经是非常精确了。风根,指明病因在于与内风相应的肝脏和与外风相应的肺脏。前者经络循行体侧,对应大肠,后者与大肠相表里,内有经络相通。两脏病气都可通过大肠,影响到周围的大小网膜的功能和形态。诊断,病因,病理大概分析一下,接下来讲一讲两种“伏梁”的治疗。都提到了“勿动”,切按会分别导致死亡和产生腹水。岐伯在这里隐晦地指出了按摩导引治疗的局限性,为什么要隐晦?黄帝所处的中原地区,正是《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到的按摩导引治疗的发源地。学术霸权在三五千年前的中国也是存在的。岐伯对第一种明显更加危险的情况,提出了针刺治疗的方法,在这里并没有说明,而是提出在《刺法》篇里有论述。现在《内经·素问》中可见的《刺法》篇第七十二是以遗篇的形式补入的。内容明显结合了后世一些治疗的经验。有人称为“伪经”。可是增一斋总是觉得敢于创造伪经的人,必然是学有所长,内容没有被删毁,也大约是确有可用之处。刺法篇中,出现了古代天文学的大量内容,包括奇门遁甲的用法。两者配合针刺,还有呼吸导引的具体用法。都是近古时代对之前“天文治疗学”的一个表现。近古之后,天文就不为大部分医疗工作者所熟习,这套治疗手法也就逐渐湮没。正如“五运六气”七篇大论,不是没有用,不是没人会用,更不是人人会用。这里举一个例子,张伯礼老先生对疫情的预测全部都准确的验证了,可是他从不提五运六气。这就是上一篇讲的智慧与智能的问题,有智慧的人自然掌握智能,知其所以然。如果将智能形成文字学问,自然有欺世盗名者的出现。反观当今的中医界,大谈“五运六气”者,细想之下,不难参考一二。
儿茶,如果你读到这里了,这就算在下对你的一点交代吧,再多了,就非我能及了。治疗怎么治?增一斋和慕丹阳斋有共同的想法,在科普文章里,绝不细讲治疗,包括针灸,药物,推拿。讲讲其中的不合理现象,让大家有所警觉也就是了。治疗太难了,我都一知半解,更怕给大家造成误会。伏梁,在《难经》中有另外一段表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这里和上面第二种情况有点类似,但可以看得出来病情要轻一些。后世大量治疗伏梁,或者伏梁气的方剂,大多是针对这两种情况的,以行气开郁的药物为主。第一种情况确实比较难以调理,也可以参考后两种的治疗。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岐伯多次提到的“热中消中”的患者,不能吃的太好,不能使用气味雄烈香燥的草药和石类药,容易产生癫狂类的疾病。这类患者本身就是富贵人,不吃好的不得劲,不用芳草石药,病又不容易好。怎么办?芳香类药物性热,石类药性燥,两者合用,性味走窜燥热,不是情绪平和,心态稳定的人不能使用。又问为什么?这就是追求智能和逻辑的结果,本来每个人靠自身的本能就可以体会的,现在要靠言语来分析。岐伯这样的大师,也是能车轱辘话来回说。气血也热,药性也热,身体怎么受得了?先伤脾,再伤肝。这种情况遇到天干是甲乙(木性)的日子,病情就要发展变化。这里说了几个问题。一,心态平和和内分泌的状态直接相关,恣食肥甘厚味,难免气血偏热,内分泌不稳定,情绪急躁。二,芳香的草药和石类药配合,会有很好的行气温热的作用。仔细研究这类药物,会对中医精神科疾病的治疗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能治病就能导致疾病,能导致疾病,就能治疗疾病。这很有意思。这个如果展开会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只是现在条件所限,不能细讲。历史上最有名的中医精神类药物,五石散,是由寒食散和黑散加减而成。其中最有效的一部分药物是什么呢?为什么摄入之后,人会有皮肤脆弱,毛发敏感,怕风畏光的反应?“石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古人出于保护健康的考虑,不使用不研究这类药物,可是对于精神类疾病是否有效呢?三,脾受热邪伤阴,累及肝血。脾阴虚证症状如何?累及肝血,是属于反侮吗?增一斋这几个设问,的确属于导向智能,偏离智慧,但对于专业的朋友,或有裨益。四,肝病甲乙日病情发展变化,这和钱乙建立的脏腑辨证体系如出一辙。钱乙独于千古以降,发前人孤诣,可谓苦心。读书轻易读过,如入宝山,空手而回。有的朋友会说,你说的未必真的对。这是当然。能给大家开一点思路,也是好的。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帝曰:善。两胁肿胀,颈部酸痛,胸部满闷,腹胀,这是什么病?四肢厥冷综合征。这种情况在中青年女性非常常见。脏腑辨证属于肝脾不调,气血辨证属于血热气郁。这里岐伯的回答,使用了一种移精变气的技巧。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书讲了一半了,任谁也开始受智能的支配,偏离智慧的方向。岐伯决定调整节奏。怎么治疗?灸了容易失声,放血容易发狂。等到阴阳气机运行开始恢复协调,才能治疗。这里没讲怎么治疗,只讲不能怎么治,什么时侯治。用意何在呢?最有可能的是,当时也有一部分大夫,不讲辩证,不讲病机,上来就艾灸放血。哪里疼就灸哪里,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放血。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这在三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是常见现象了。也许再过三千年,只要人类的治疗行为还存在,草率机械的治疗模式就很难消失。为什么会有副作用呢?厥逆是阳气停留在阳位,叫做重阳。这时候艾灸使阳气入里伤阴,导致声音嘶哑失声,放血阳气随血而泻,气血双虚,容易发狂。等到阳气下降,阴津上升,再开始治疗比较好。增一斋反复说过,在人体中,没有摆脱了功能的物质,也没有脱离了物质的功能,可以大致理解体内阴阳的关系。阴阳在体内是协调一致的,处于不断运动和循环的过程中。在过程中,当阳气的循环停滞在阳位,称为重阳,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四肢发凉。增一斋的女性患者可能有印象,发冷的症状大多不是阳虚,而是气机不通。注意这里岐伯又一次说了车轱辘话,就算是像岐伯这样生活阅历丰富,善于组织语言,掌握说理技巧的大师,遇到被智能所控制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怎么判断怀孕,并进入待产期?身体不舒服,但脉象正常平稳。这一段出现在这里,是要联系上文的,就是说出现重阳综合征的女同志脉象阴阳协调,也有怀孕的可能。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帝曰:善。这一段讲的也是厥冷综合征的一个伴随症状,两胁肿胀,颈部酸痛,胸部满闷,腹胀,四肢厥冷,也有可能伴随发热和疼痛,这在中青年女性不舒服的时候,尤其是例假前后(血分变动)的时候很常见。治疗千变万化,所以黄帝岐伯并没有讨论。这些症状的病理之中,讲到了人迎脉诊法。诊法已经不太清楚。但是原则可以参考。1.人迎脉有少阳太阳阳明之分,是脉体的分部,还是脉位深浅的变化,都应考虑。2.三阳俱盛,必然阳盛转阴。这个规律对现在的诊断治疗都有意义。3.阳气入阴,头与腹俱病。说明阳气入阴的情况下,病位不单是受邪的阴位,还有病源的阳位。在治疗之中,应当兼顾。慕丹阳斋感谢赞赏,这是一种珍贵的鼓励